第223章 兩廣生亂常葳西逃(第2/3頁)

她怎麽也想不到,在大明的土地上,自己居然會和大明將士同袍操戈。

擺在常葳面前有兩條路,一條向北回京城告狀,一條向其他行省尋求幫助。

回京城路途遙遠,常葳決定向西行,尋求鎮守廣西行省的鎮守將軍朱亮祖的幫助。

但道同告訴他,廣西也和廣東沆瀣一氣。

常葳進廣西後,在城門口看到她和道同的通緝畫像——據說畫像上是一對父女山匪。她便知道,道同所言非虛。

廣西與安南接壤,她只能去安南需求幫助了。

一路上道同告訴了她為何六安侯會鋌而走險。

廣東豪強宗族勢力十分頑固,當地官員權力幾乎被架空。六安侯來到廣東後,和當地豪強狼狽為奸,連他麾下將士也不遵守軍令,經常欺壓百姓。

道同秉公執法,和六安侯與當地豪強多次交鋒。道同是因孝被直接舉薦到南京,在皇帝面前掛了號,六安侯不敢直接對道同做什麽。於是兩人便如此僵持。

因安南建立行省,皇帝信任朱亮祖,沒有動廣西的鎮守將軍,但不太信任六安侯,所以派胡大海和葉琛前來接替鎮守將軍與廣東知省的職位。

胡大海原本出鎮西北,傳旨、交接、前往廣東路途遙遠,現在還在半路上。

六安侯很擔心胡大海、葉琛來到廣東後,他在廣東作威作福的事會暴露,所以想提前掃滅證據。

道同就是他的眼中釘。

六安侯正有動作時,常葳帶著皇帝的聖旨來到廣東,讓六安侯慌了神。

他一不做二不休,想要先借常葳的刀殺道同,再說道同和蒙古人勾結,將殺掉常葳的罪推到死了的道同和不存在的蒙古人身上。

六安侯若能在胡大海和葉琛來廣東前殺掉常葳和道同,這個計謀還真的有可能成功,因為道同是蒙古人。

廣東生亂的事,也可以推給蒙古官員道同。六安侯勞苦功高,皇帝頂多會削了他的爵位和俸祿。而且以他在朝中的人脈,肯定很快就有機會復起。

這一環扣一環,他的計劃十分慎密。

但他沒想到,常葳居然在來到廣州的當日就喬裝出城,找到了道同,還正好遇上了他假借常葳名號抓人的軍士。

如果讓常葳和道同活著回去,六安侯就算有再多的功勞,恐怕都難逃一死——率兵截殺欽差,等同謀反!

六安侯本以為能很輕松地抓到常葳。

常葳只是一個小姑娘,還被一個老文人拖累。她身上也沒有帶多少幹糧和武器,能逃多久?

他們沒想到,常葳居然在野外生存能力極強,在山林間穿梭的時候,仿佛經驗豐富的老獵人。

道同也十分驚訝。

常葳不好意思道:“我不太認路,在北邊隨軍出征時,經常迷路。”

道同聽到了常葳的回答後,不知道該做出什麽樣的表情。

常小將軍能練就一身野外生存的本事,這個“迷路”恐怕有點太厲害。

道同懷疑,自己究竟能不能順利到安南。

所以兩人逃亡時,常葳先指明往哪個方向逃,再由道同帶路。

但就算這樣,常葳都能蛇形迂回前進。再加上她要避開城池和明軍,還要去山村換取物資,一路走走停停,走了兩個多月,還沒見到廣西與安南交界的影子。

道同懷疑,現在他們如果折返,恐怕都能直接向新來的鎮守將軍胡大海和知省葉琛告狀了。

但鑒於道同不信任常葳能順利返回,他們又在廣西境內繼續被追殺,所以兩人還是繼續朝著安南前進。

又經過了兩三日的行進,常葳通過詢問當地人,知道再翻過一座山就能到達安南。

常葳休息了一日,養足了精神,準備好了一直存著沒用的最後一盒彈藥,將已經鈍了的刀磨好,帶著道同開始翻山。

在剛入密林後不久,常葳就感到了周圍風聲不對。

她將道同藏到附近廢棄山莊的一個地窖中,先去查探情況。

果然,前方有埋伏。

就在常葳折返的時候,她被一員猛將攔下。

常葳看著面前之人,咬牙切齒:“六安侯,永嘉侯,末將居然能讓兩位開國功臣親自來攔,真是受寵若驚。”

六安侯王志和永嘉侯朱亮祖一前一後攔住常葳的去路,看著常葳沉默不語。

他們自己也沒想到,居然要親自出馬才能攔住常葳。

之前他們派出的人就算遭遇常葳,也被常葳輕松戰勝甩掉。一群經歷過戰場廝殺的軍士,居然還攔不住一個小姑娘。

只能說,不愧是“常十萬”常遇春的女兒嗎?

“你父親與我有舊,你叫我一聲伯父,我不忍心傷害你。”王志道,“你帶我去找道同,只要你親手砍下道同的腦袋,隨我一同回京向皇上稟報道同的罪行,我就不會傷害你。”

常葳握緊了手中的刀,冷笑道:“我可不是三歲的孩子。要戰便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