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軍士為文吏和老師(第2/3頁)

朱文正好奇:“鐵路是什麽?”

朱標比劃著告訴他們鐵路的概念。

李文忠越聽越興奮,跑去書房拿來紙筆,讓朱標畫給他看。

朱文正只咋舌:“有了這玩意兒,我豈不是還有機會回來看望你?”

朱標心頭一酸,臉上笑道:“要在復雜地形鋪設鐵路很難,我會努力。”

朱文正伸手拍了拍朱標的腦袋,笑道:“不努力也沒關系。等我老了打不動仗了,還得回來讓你給我養老呢。”

陳英立刻道:“我也會回來。”

李文忠笑道:“我就不一樣了,我會一直麻煩標兒。”

朱標在心裏道,等你們老了,我年紀也不小了。

但他仍舊笑道:“好,一言為定。你們回來後,我就把皇位丟給太子,我們兄弟四人一起環遊世界去。唔,如果你們身體不夠好,我們就找個山清水秀有溫泉的地方隱居。”

三位哥哥都笑著應下。

……

經過了短暫的休息之後,朱標調整好了精神和身體狀態,開始幹活。

他第一件事,就是召集軍隊,檢查軍士們文化課掌握情況。

和朱標相處過的將領和士兵露出了“我就知道會這樣”的疲憊微笑,不熟悉朱標、只聽過朱標名聲的人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

小先生真的很可怕!

朱標確實很可怕。

現在安南行省最大的麻煩是官吏不夠。

大明都缺官吏,安南行省哪來的合格官吏?

於是朱標盯上了軍中的人。

現在大明建國都五六年了,算上建國前的時間,軍中的老兵們有些已經讀了近十年的書,雖說文采不怎麽樣,但讀書識字算術已經完全掌握,當個文吏綽綽有余。

安南行商剛打下來,軍隊不能撤走。三人的軍隊加起來,只論精兵都有五六萬人。

這五萬人都經過了軍中基礎教育,再差也會寫幾十個字;讀寫順利的人將近一萬人。只要把這些人都利用起來,安南行省就不缺行政官員。

朱標已經和哥哥們商量過了,朝中的武將們都去當文官了,那麽軍中這些人為何不能當文吏?

朱標不僅要讓軍中的普通士兵們當文吏,還要讓他們當教化百姓的老師。

勞動改造營和流民營中已經實踐完善的制度,朱標會照搬到安南。明軍不僅要給百姓們分田、幫百姓們重新規劃和建造村落,還要負責教導百姓們說大明官話和識字。

有百姓能學會大明話,就能多領一塊地;如果能學會讀寫,就能分得更多的地,並從平民一躍成為底層管理人員。

這一點有些違背井田制的公平原則,但比起公平,調動當地百姓學漢話、漢字的積極性,對目前的安南和大明更為重要。

朱標問自家爹要了孔家人。

但能來的孔家人數量有限,且不擅長教導一無所知的平民百姓。軍士們受了這麽多年教育,依葫蘆畫瓢,再加上朱標制定的教學大綱,正好“輔佐”孔家人。

孔家人的學識,再加上軍士們的經驗,應該能迅速撐起安南行省的教育體系。

這樣廣撒網的教育,效率肯定非常低下。

教化和教育本就是細水長流的事,朱標不奢望一兩年時間內能取得多大的成果。

朱標想要的,是讓當地人都忙碌起來,並且在忙碌中有一種他們已經是大明人,日子會越過越好的思想。

安南行省要激起民亂,肯定是要讓當地百姓感覺大明來了之後,他們的日子不會好過,必須要回到以前。

安南行省的百姓們比華夏的百姓過得更加沒有尊嚴,甚至不知道什麽是尊嚴。大明來了之後,又分田又免費教導識字算數,還幫他們修房子整道路,第一次將他們當成人來對待。朱標相信,就算感情不可靠,利益也會讓他們做出合理的選擇。

同時,這些文吏和老師都是大明的軍人。如果有誰要生亂,他們立刻就能鎮壓。

一手糖果一手鞭子,嘴中還要念著聖賢書中的道理,這就是朱標安撫安南行省的政策。

“當地的貴族肯定想回到以前作威作福的狀態。拉攏貴族治理當地,短期內安南看上去會很平靜,但安南的大明化過程會非常艱難。長期來看,會留下巨大隱患。”

“將目標放在被貴族們看不起的百姓身上,放在他們沒當做人的農民身上,用農村包圍城市,雖然開頭會很麻煩,只要戰線鋪開了,他們便無力反抗。”朱標笑著對到來的孔家人道,“而且他們輕視這些他們認為愚昧無知麻木不仁的百姓,就不會對我們的行為有太多阻攔。”

雖然受了重傷,仍舊咬牙親自過來的孔希友嘆息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就是如此成為皇帝。”

朱標點頭:“是的,皇上就是這樣一步一步依靠百姓建立大明。現在不過從安南從頭再來一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