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為廢藩立省打基礎(第2/3頁)

只是後期為了讓百姓能活下去,洪武皇帝只能休戰,轉攻為防,並設置“不征之國”(但洪武皇帝默許了代表更親近大明勢力的原元將李成桂奪得政權)。

永樂帝也繼承了洪武皇帝這個思想,並且有繼續擴充領土,比元朝更強的願望——他對海洋很感興趣,並目光卓越的發現了南洋和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設置了三宣六慰和舊港宣慰司。鄭和下西洋期間,南洋和南越還有大明駐軍。

但很快,永樂帝的兒子當了一年皇帝就死了。永樂帝的孫子是從深宮裏長大的孩子,眼光確實不如洪武永樂二帝卓越,迅速放棄了南越,撤回了駐軍。朝中名臣為防“奇技淫巧”“好大喜功”,燒毀鄭和下西洋幾乎全部技術資料。

那之後,三宣六慰和舊港宣慰司基本形同虛設。幾十年朝貢一次,明朝皇帝問出了比清朝道光帝同款(甚至更傻)的話,三宣六慰和舊港宣慰司在哪?

現在朱標所在時空的歷史還沒行進到這一步,洪武皇帝和滿朝文武都認為繼承元朝的廣袤土地是理所當然——武官還認為,如果能比元朝強,自然更好。

因此高麗在目前滿朝文武心中,屬於“內政問題”。

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改土歸流的好處已經初步體現——一年兩熟乃至三熟的地區,已經產出了第一批糧食。根據地方官員報上來的統計數字,最遲明年年底,這些地方就不需要朝廷再支援糧食,甚至可能向朝廷提供糧食。

高麗王反復無常,朝廷不信任將高麗交給高麗王。朝中主流意見是,要麽不打,要麽換一個高麗王,最終的計劃是完成元朝對高麗未竟的廢藩立省。

當蒸汽船出現後,從海津鎮港口出發,只需要一日就能看到高麗半島的海岸線,到達開京附近的海運不到三日。

這還是廖永忠第一次率領蒸汽戰船出征,小心謹慎後的結果。多練習幾次,大明水軍能在兩日內把船開到能看到開京前方的入海口。

等這個消息帶回去,朱標相信朝中的意見立刻就會統一——高麗必須廢藩立省!

離京城不到三日距離的地方是個自治藩國?大明的君臣在北京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的時候,還要防著高麗?大明君臣的腦子沒病。

如果在陸地上只有三日距離,恐怕都歸入直隸省了。

既然肉眼可見的未來,大明將要派官員去高麗屯田、教化,救濟百姓維持秩序,朱標先就要埋下一顆種子,讓高麗不至於太爛,以免大明派去的基層官員活活累死。

等高麗和大明海域放開之後,海商能為百姓提供大量就業崗位,百姓還能來到目前急缺人口的大明做工或者加入屯田遷徙行列。

不必擔心語言問題。大明的百姓也不是都能聽得懂官話。現在對基層的控制都是先使用文字,然後由當地看得懂的人去傳達命令。

這一點在高麗也一樣。因為高麗的官方文字就是漢字。

朱標睡覺前,不由輕嘆了一聲。

藩屬國等於“隨便它爛”,變成行省後就要考慮民生經濟教化等一系列問題,怪不得歷朝歷代行事都如此謹慎。

甜蜜又沉重的負擔啊。

朱標在到達高麗的第一日就完成了大半既定目標,剩下的幾日就往返於宴會和遊歷中。

無論收集了多少信息,眼見為實耳聽為虛,朱標要親眼看到、親耳聽到高麗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才能為接下來的經濟政策做決定——高麗離北直隸就只有蒸汽船一日航程,朱標預計“高麗省振興計劃”,很可能會由他主導。

宴會中,朱標以嚴苛的士大夫道德,拒絕了飲酒和美色,只願意和武將談論行軍打仗,和文臣談論四書五經。

辛旽掌權之後,高麗朝迅速培養了一批科舉上位的儒士。

高麗朝的大地主大豪強都是依靠元朝發家,想要在改朝換代中更進一步的中小地主士紳的代言人就是這群儒士。

這一點和華夏王朝基本一致。

為了扳倒高麗國內的“大世家”,這些儒士和新晉將領基本都傾向大明。他們討好朱標,希冀成為華夏新王朝在高麗的代言人。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真正的希望高麗的百姓過得如同華夏百姓一樣富庶的有識之士,即便朱標不認為華夏的百姓和富庶有什麽關系。

有識之士的理念更激進。當年推動元朝對高麗廢藩立省,就有這群人先輩的影子。

高麗很早就是華夏的藩屬國,高麗包括官制、衣冠、文字、習俗等所有和文明相關的東西,都與華夏一致。

現在高麗既然離華夏王城的京城如此近,那麽成為“直隸省”也不是遙不可及吧?

他們就能一躍成為靠近華夏京城的貴族了!

朱標笑著應付這些人,不斷說“高麗王既然已經降服,大明肯定要保證他的王位”等符合道德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