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第2/3頁)

有陳麟、朱同、劉璉、宋璲四個副手,朱文正和李文忠也經常來幫忙,留給陳標的事不多,大部分都只是讓他過目一下。

雖然北平仍舊不能自給自足,但情況已經好了許多,需要從南方運的糧少了一半。

這種政績,陳標在全大明知府中都能名列前茅。

明年海港建立起,陳標希望漕糧的一半由海外貿易補足,繼續減輕南方的負擔。

放在陳標面前的公務中,除了屯田、海港兩件事最重要之外,還有教育和邊市。

洪武皇帝沒打算立刻科舉,他想先實行推舉制,讓已經揚名的隱士和元朝舊官吏先來大明做官,這幾年推行適合大明的教育,培養一批適合大明的學子,再進行科舉。

洪武皇帝還準備改革科舉制度,不再考作詩。至於考什麽,他還在和心腹大臣們商量。

應天小學的課程很好,能培養出較為實用的人才。但這樣復雜的功課,恐怕貧苦人難以學習,最後科舉只會成為富人的角逐。

洪武皇帝正和大臣們一起頭疼,要怎麽取得平衡。

陳標也寫了建議。不過他不認為自己的建議會被采納,因為這樣增加了國家培養官吏的成本,而大明沒錢。

陳標認為,科舉和在各地建立基礎學校並重;科舉只是當官的第一道門檻,將翰林院的官員培訓職業化,讓進士都要經過類似應天小學的綜合學習之後,想進什麽部門就自己考試。

說白了,就是後世一些公務員考試根據現在的實際,揉揉湊在一起,不過是把申論和行測改成科舉而已。

陳標並不在意官員考核的事。他在意的是基礎教育。

等基礎教育學校推行後,陳家的商鋪招人的時候就會打出“需要某級學校畢業證”的要求,帶動其他商人也跟著學,讓想要一個好工作的百姓自覺去讀書。

之後他還會建議洪武皇帝,官衙招收差吏的時候,也最好規定“文憑”,讓百姓知道,就算考不上科舉,讀書也有其他好處。

另外,陳標委婉提醒洪武皇帝,不要為了推行教育就給讀書人和官吏賦稅徭役上的厚待,否則這貪腐和兼並,從大明建國之初就會開始了。

希望洪武皇帝能夠聽懂他的委婉提醒。

知府的自主權利很大。陳標提醒洪武皇帝的事,他會在北平率先試行。

基礎教育課本他已經準備好,給士兵們啟蒙讓他積攢了許多經驗。

老師的缺口他也找到了辦法——接受了啟蒙的士兵可以充當老師。

當老師的榮耀,能進一步激發士兵們的學習積極性,且能讓他們打發時間,別因為沒事幹就去擾民;百姓們接受了明軍士兵的教導,對明軍印象也會更好,以後征兵也更容易。

陳標叫來許淑楨和陳火星,將從士兵中選拔基礎學校老師的事安排下去:“選拔老師不僅要選學識,還要看紀律和訓練成績,不要本末倒置。”

許淑楨應下後,陳標又道:“學生中綜合成績前五的學生都在你麾下實習,他們的實習成績真的如實習報告中一樣好嗎?”

陳標走了這麽久,年紀前五不過變成了耿天璧、陳樉、周驥、常葳、陳棡,只一二名換了個位置而已。

五人天賦顯然比其他同窗稍稍厲害一些。

不過在年紀較小的人中陳標有看好的人,他們只是輸在了年齡上,比如常遇春的長子常茂位居第六,把自家三弟咬得很緊。

陳樉輸給了耿天璧,陳棡被常茂咬屁股,他們倆現在學習勁頭十足,陳標很欣慰。

許淑楨笑道:“我可不敢作假。”

陳標道:“不敢作假,但可以只說好不說壞。我身為他們的老師,就是要幫他們查缺補漏。如果不知道他們的缺點,我如何教導?”

許淑楨愣了一下,立刻抱拳道:“我立刻重做一份實習報告!”

陳標搖頭:“不用重做,再補充一份他們的缺點就好。哪怕是很小的缺點,或者情緒不穩定的地方,也要細細告訴我。教學生就像是打仗,一個細小的疏漏,可能就會兵敗如山。”

許淑楨再次抱拳稱是。

陳標又對陳火星道:“陳理和明升很快也會來實習。你多對他們多照顧一些。如果他們問起來,你隨便編個理由,比如和陳理同姓,或者看明升親切之類。”

陳火星打仗治兵比不上許淑楨,但在安撫方面很擅長。

陳火星笑道:“陳知府放心,我一定不會讓他們察覺,只會感覺兵營裏每個人都是好人。”

陳標失笑:“好。”

送走許淑楨和陳火星後,陳標伸了個懶腰,讓人去請常遇春和三位兄長。

常遇春和陳標的三位兄長同時來到書房,陳標正仰頭觀看墻上的大地圖。

常遇春看到那張地圖的吃驚不已:“這地圖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