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重建海上絲綢之路(第2/2頁)

陳樉老氣橫秋道:“大哥剛忙完春耕,又去海津鎮勘察地形,規劃商港,忙得思維有些混亂,哎喲……”

陳標捏住二弟的腮幫子。

陳樉立刻告饒:“我的意思是,大哥和廖將軍開個玩笑。”

陳標松開越來越老練,但也越來越不尊敬他這個大哥的二弟的腮幫子,道:“總之,為了能好好做生意,一支強力的水軍至關重要。海外諸國皆蠻夷,如草原部落一樣。若水軍不夠強大,他們就不會和我們做生意,而是劫掠了。”

陳樉補充道:“就像是倭寇。”

提起倭寇,廖永忠忍不住磨牙:“倭寇……若不是倭島太遠,我真想把水軍開過去,把倭島踏平!”

倭患在元末就已經開始。

倭島內亂,一些貴族派人劫掠華夏商船、侵擾華夏海岸,為他們爭霸倭島獲取資源;一些貴族在爭霸中落敗,失去了地盤,就幹脆在海島上駐紮,成為專職海盜,以供養他們的奢侈生活。

洪武元年,倭患就已經非常嚴重。

朱元璋曾經派使臣去質問倭國天皇和將軍,倭國將軍砍了大明使臣的頭。

以朱元璋的脾氣,對倭國自然恨之入骨。但他卻忍住了,沒有出兵,只在海岸修築抵抗倭寇的堡壘,並為阻攔後世子孫主動出擊,將倭島列為不征之國之一。

不征之國的意思是,除非對方先動手,否則大明不會對其出兵。

後世多罵朱元璋“小家子氣”、“沒海洋思維”、“看不起別的國家”、“自大傲慢”,卻不知道洪武年間朱元璋在停止北伐之後,主要資源都投入了海岸線,對倭患十分重視。

影視劇中經常出現“備倭兵”,指的就是朱元璋建立的沿海都司衛所。在北方草原民族沒有進攻的時候,沿海都司衛所就是最慘烈的戰場前線。

後世有一段時間流行反思思潮,不僅營銷號,文科領域的學者們也喜歡“解構推翻歷史”“反思國民劣根性”,甚囂塵上。

比如有許多史學家,都寫論文聲稱倭寇不是日本人,都是國人假扮。倭患是內亂,倭國清白無暇。

這些史學家,不乏名校教授。

他們的論據是,《明嘉靖實錄》記載,“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

但是此話前後語境是,嘉靖三十二年,倭寇組織了一次大規模擾邊,沿海都司衛所損失慘重。倭寇被打退後,許多奸民趁機興風作浪,假借倭寇的名義劫掠,“中國叛逆居十七也”。

明朝文獻記載用詞非常精準,倭寇倭奴、海寇海賊,都是指不同的人群。而倭寇擾邊,是海亂的根源,才有為倭寇裏裏應外合為非作歹的“海賊海寇”。

這就如草原民族劫掠邊疆,然後出現了帶路的、投靠的、趁火打劫的中原人。

朱元璋流傳後世的白話文聖旨中,就有直接指揮沿海百姓操刀子砍倭寇。可見朱元璋對倭寇的痛恨。

那為什麽朱元璋不但不打,還不準後世皇帝打?

因為朱元璋出身貧寒百姓,知道國家打仗老百姓有多苦。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很有遠見,但朱元璋生於亂世結束亂世,做不到對雙眼能看到的百姓的痛苦視若無睹。

倭島這地方,打又不好打,耗費非常大;打下來也沒法占領,占領了開發費用比利益高。純粹惡心人的地方。若明朝因為打倭寇被北方草原部落趁虛而入,那就是亡國的危機。

人雖然脾氣大,但很清醒。

朱元璋在北伐摧毀元朝官僚架構之後,就不再大肆興兵,只在北邊邊鎮和沿海建立衛所,以防守代替進攻,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當然,朱元璋其實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倭寇。比如陳標提出的從軍事和經濟方面雙重下手。

但朱元璋的見識確實沒有這麽高,他想不到;朱元璋麾下能臣無數,從豪強世家到寒門貴子應有盡有,他們也想不到。

時代的局限性。

這個時空有陳標。他帶著千年後的鍵盤政治家智慧而來,將進行新的嘗試。

反正不會比倭患伴隨明朝始末來得更差。

廖永忠身為水軍,和倭寇多次作戰。

當打下閩廣,和張士誠簽訂暫時停戰協約後,廖永忠有大半時間都是在和倭寇打仗,少數時間和與倭寇勾連的元朝其他軍閥殘余勢力打仗。

陳標十分饞廖永忠,所以委婉詢問洪武皇帝,廖伯伯的弟弟有沒有空來海津鎮,指導北平守軍在海津鎮建立北方水軍。

朱元璋立刻就把廖永忠送來,讓陳標隨意使喚。

沒這事,朱元璋還會忘記把陳標身份告訴廖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