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2/4頁)

朱元璋:“……不至於不至於,大帥不是這樣的人。有了煤礦,冬季就凍不死人,冶煉鐵和銅也更容易,大帥這樣做是應該的。”

陳標在腦袋上頂了一條打濕了涼水的帕子,以免把自己泡暈:“重要礦產的確應該收歸國有。但他要收早點收,等咱們家把架子搭好之後才收……哼哼,他就是故意的!”

北宋的時候煤炭運用已經很普遍,陳標只是改進了蜂窩煤而已。他可不相信朱元璋不知道煤炭的好處。當時朱元璋同意陳家運營煤礦時,陳標還挺感動。

結果擱這等著坑我呢!

朱元璋:“……”這個我該怎麽回答?我不是故意的,只是在蜂窩煤出現前,我沒想到蜂窩煤能取代木炭木柴?

朱元璋只是個農民,應天又是他第一個固定地盤。他在陪著陳標接觸這些事前,真的不懂。

當爹的絕對不能在兒子面前暴露無知,至少,陳國瑞這個馬甲已經很蠢了,朱元璋這個馬甲一定要維持住他無所不知的逼格。所以朱元璋只能默默聽陳標抱怨,默認了這口鍋。

陳標抱怨了一頓後,澡也泡得差不多了,朱元璋也再次想起了正事。

父子倆這次換了一個安全的地方說正事。

朱元璋躺在樹蔭下的吊床上,陳標繼續仰躺在他爹肚子上。

朱元璋拍了拍肚子上的兒子的肚子:“標兒,你說十八戶……十八戶是什麽意思?”

陳標道:“就字面意思。”

陳標融合後世記憶的那個“陳標”,是一個學經濟和金融的。他對明朝經濟發展情況和每個政策的影響了如指掌,但對明朝的歷史人物了解非常少,又不常看小說和影視劇,記不得幾個歷史名人的名字。

朱元璋那一家子,陳標只記得朱元璋、朱棣、朱允炆的名字。連朱元璋早逝的太子,他都不記得叫什麽。

朱元璋的大臣,除了徐達、常遇春、劉伯溫和胡惟庸這幾個名字外,他還知道雲南有個沐王爺,但沐王爺叫什麽來著不清楚。

所以陳標對明朝開國初期這些歷史事件處於“有所耳聞”“只知一二”,具體涉及到哪幾個人,不清楚。

這很正常,一般人看故事就夠了,誰會記人名啊。

但“張明鑒”這個在歷史中都只是小嘍啰的名字,陳標可太熟了。

研究江浙一代經濟變遷的時候,難免提到幾次大屠殺。在元末明初的時候,揚州就遭到一次毀滅性打擊。

張明鑒占據揚州前,揚州就幾經戰亂,能逃的人都逃走了。張明鑒占領揚州後,揚州已經無糧可征。張明鑒和他的青軍就吃起了人肉。

人肉充當軍糧在亂世中很常見,歷朝歷代都有,所以當時其他勢力都沒在意。

當朱元璋派人招降了張明鑒,進入揚州城後才發現不對。

揚州城居然只剩下十八戶人,而張明鑒的青軍還有數萬人和兩千余匹馬,這並不符合一般軍隊沒有糧吃,只能吃人肉的常態規律。

朱元璋震怒,不顧“不殺降臣”的規矩,《明太祖實錄》曰,“至應天,太祖親剮之”。

張明鑒被朱元璋親手砍了後,青軍被交給治軍最嚴的徐達帶領。

徐達出了名的治軍嚴格。歷史記載,他攻克大城小城無數,統統秋毫無犯,市井安然,唯獨攻打常州的時候出了問題——這一群青軍居然無視命令,去燒殺搶掠開活人宴。

朱元璋這時候才知道,整個青軍都沒救了。他軍法處置擾民的青軍,徐達等所有參與攻打常州的將領都因為此事受了罰。

陳標不是一個一般意義的好人,他自稱“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高喊“窮則獨善其身”。

在這個戰亂時代,他不認為自己救得了誰,能保護家人就不錯了。

所以他知道揚州人的遭遇,也只是悄悄讓自己在揚州商鋪的夥計離開時,提前告訴揚州人吃人惡魔張明鑒要來了,讓大家快逃。

可這一點用都沒有。

其實原本歷史中,揚州人難道不知道張明鑒的風評嗎?他們知道。

想逃的人早就逃了,不逃的人只是抱著僥幸心理,不見黃河不死心。

陳標淡漠道:“他們吃人,還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第一等是如我這等小孩,第二等是年輕的女人,第三等是年輕的男人。老爹啊,你口感不好,估計會被劃分成四等五等。”

揚州城內的人當然不是被張明鑒的青軍全吃了。

自然界有個叫“朊病毒”的玩意兒,就是大自然阻止同類相食的東西,瘋牛病就是傳染了朊病毒。張明鑒要是每日都吃人肉充饑,早傳染朊病毒死了。

他們只是把揚州城內所有糧食全部都一粒不剩的征收,再養一批細皮嫩肉的小孩、女人當儲備糧。大部分人是餓死的和被殺死的,還有部分是百姓自己餓得自相殘殺甚至互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