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第3/6頁)

“你只有久治一個,你當然不怕,我這要是再有,就是小老六了,我這輩子還有退休的機會嗎?”

這一對比,獨生子女的家庭有多幸福,衛孟喜是感覺出來了,不說養育孩子的物質成本,別人一個娃買一套衣服,她家得買五套,單說操心這一塊,她就要比柳迎春多操十個心,尤其小時候,每天都快被孩子磨死了。

無論婚姻還是養娃,都是圍城效應吧,在裏面的想出去,在外面的想進來。

抽完血,衛孟喜見時間也還早,就先去菜店買兩根筒子骨,老閨女念叨想吃小餛飩,用骨頭熬個餛飩湯,擀點薄薄的餛飩皮兒,再剁點香蔥鮮肉的餡兒,煮出來皮兒是又薄又透明,還能看見裏頭隱隱約約的肉粉色……那滋味,簡直絕了,一家三口每人都吃了三大碗。

老閨女拍著小肚子打嗝,“媽你這小餛飩要是放我們學校門口賣,肯定能賺錢。”

衛孟喜哈哈大笑,“這賣小吃能賺幾個錢。”

老閨女搖頭,“不啊,我看江懿就很能賺錢呢,他們家在書城市開了好幾家零食專賣店,就專門賣零食,還有很多是別的地方買不到的進口貨,可貴啦。”她都舍不得買。

衛孟喜其實早聽說了,江懿雖然人在羊城,但她的生意可做得不小,名下有小吃店四五家,現在還在好幾所學校門口開起了零食專賣店,走的是中高端路線,在學生群體中以“貴”聞名。

不可否認,江懿確實有很多新奇的商業點子,做生意也算有點天賦,以後自己做個小富婆吃香喝辣不爽嗎?她要是能重回十幾歲的年紀,肯定會選擇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這有啥,你要想吃就買,媽媽再給你點零花。”說著就要掏錢。

老閨女手緊,以前她覺著是像媽,現在看來倒是更像她爸,要知道以前老陸可是金水煤礦有名的摳瓢,一頓飯只吃那麽點的人啊。

想著,老陸就從書房下來,“你們煤礦什麽時候開?”

“昨天剛和趙大哥商量過,怕是五月份再動工吧,他那邊皮鞋廠生產線的事情沒忙完,我這裏也要準備飯店開業。”

老陸點點頭,“到時候我向你介紹幾個人。”

衛孟喜也沒當回事,自己要開煤礦,這又是兩輩子都沒做過的事,能有師傅領進門確實是好事。

第二天,化驗結果出來了,她沒啥事,衛孟喜懸在心頭的一口氣才終於落回胸腔。

整個四月份,四家衛家宴陸陸續續開業,因為地點方位不同,主打的客戶群體也有差別,所以即使全都開了,對彼此的生意影響也不大。因為是同一個牌子,幾乎一模一樣的裝修,這下就是再不知道的人,也能想到這就是真正的金水煤礦那家衛家宴的分店。

再說了,無論哪家店好點哪家店差點,最後這錢還不都是進了衛老板的腰包?反正,只要它們之間不互相惡性競爭搞壞衛家宴的牌子就行。

開業前三天,有打折和送啤酒飲料的活動,生意很好,自然又是一場盛況,都不用衛孟喜出馬,所有事情從頭到尾都由手底下的人負責,她自己就只需要去剪個彩,跟前來祝賀的客人們聊幾句露個面就行。

衛道江湖那位楊經理確實是位很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她培訓出來的五名經理,都十分職業,十分專業,小事她們自己就能解決,要是不好決定的大事就打電話給衛孟喜決斷,她只需要抽空去看一下就行。

無論是菜品味道還是服務態度,衛孟喜都很滿意,這種連鎖式的一條龍式的培養運營模式,她好像能摸到點門道了。

因為有空,今年的清明節,老陸一家三口回老家上墳。

大崽們昨晚電話裏聽說小老妹能跟爸爸媽媽回老家給姥爺上墳,可是羨慕得很呐,他們這幾年偶爾也能回去,但不是每一年都有時間,雖然不喜歡菜花溝,但不代表他們不喜歡朝陽縣,那是媽媽長大的地方,是姥爺家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

“這朝陽大街百分之八九十的商鋪,以前都是你姥爺和舅公家的。”衛孟喜指著現在最繁華的朝陽大街說。

衛小陸扒到車窗上看,指著大街正中央一座單獨的建築問,“那這座鐘樓呢?”

“鐘樓是民國年間有個法國人來建的吧,但名頭是他建的,其實花的還是咱們朝陽老百姓的民脂民膏。”有些洋人可會做面子工程,她這次跟嚴明漢接觸就發現了。

嚴明漢待在書城市涉外飯店這一年裏,每天就是吃吃喝喝搞慈善,可他的“慈善”是怎麽搞的呢?名義上是捐獻三所希望小學,為孩子們圓讀書夢,聽起來好像真的在造福石蘭省的山區兒童,其實他只是給自己造噱頭上報紙,真上完了,名利雙收之後錢卻一直沒到位,剛建了個開頭的學校怎麽辦?當地政府只能硬著頭皮撥款建,把本該用來鋪路修橋的,電網改造的錢拿來給他擦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