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真令人期待。”

“可惜預選賽我沒在現場。”

“如果今天還和上一次發揮的一樣好……”

“媽媽, 今天還能見到精靈王子嗎?”

亞當斯基從後台出來入場的時候,就聽到了聽眾們的討論聲,突然殺出來的狗卷荊幾乎屠殺話題榜。

巴賽不只是音樂比賽, 還是投資場和造星運動。

同樣是這種造星運動造出來的“星”,亞當斯基再清楚不過。

他注意到比賽的選手基本上都來了, 看來真的是被當成了奪冠有力的競爭對手。

希望他能扛住這種壓力。

亞當斯基對新朋友不由感到擔心。

事實上,如果他再了解狗卷一點的話, 就會發現完全沒有這種必要——從小就因為相貌被過分關注的少年, 早就習慣了人群中的視線, 如果有熟人在身邊的話可能還會演一演,然而現在人在國外, 除了亞當斯基之外他誰都不認識, 那點偽裝就省了。

少年獨自坐在休息室的一角,其他選手與他劃分出了天然界限。

既沒有人跟他搭話, 他也沒有主動搭話別人。

上台前狗卷荊看看自己的雙手, 動了動手指。

悅耳的聲音。

被觸動到的感覺。

在日本演奏的時候還沒有這種感覺,為什麽呢……他想起了法國美人蘇菲·奧梅索, 想起第一輪跑出來的另一匹黑馬一之瀨海,想起龐威,最後記憶定格在那個賽場上突破的新朋友卡洛·亞當斯基身上。

還沒想出一個所以然,工作人員就過來提醒他準備上場。

“好的。”狗卷荊最後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儀容, 確定亞當斯基幫他綁的麻花辮沒有問題之後, 站在了入場的旋轉樓梯前。

確定入場, 狗卷荊目不斜視,與上一位垂頭喪氣的選手擦肩而過。

走上這道樓梯, 兩道強烈的燈光就照耀過來, 追逐著少年移動的身影。

底下黑壓壓一片, 比之前有更多的人湧入音樂廳。

他看不見人臉,卻能感受到視線的匯聚,又像膜一樣附著過來,卻和從前有了一點不同。

期待、緊張、興奮……狗卷荊能分辨出其中各種各樣的情緒,卻分不出和以前有什麽區別。

這一輪狗卷荊的選曲中,最重要的一首曲子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三章 ,激動的急板*。

《月光奏鳴曲》是貝多芬的嘗試之作,是他從古典轉向浪漫音樂風格的重要作品,也是見證了他從熱戀到失戀的曲子。前兩個樂章描述的都是戀愛,有愉快也有悲傷,總體情緒基調或許不夠明亮,但絕對稱得上溫和。然而到了第三樂章,這種思緒的碰撞就激烈多了。

調性和前面的樂章依舊聯系緊密,情感表達卻顯得沖突不斷。像在暴風雨中前行的小舟,暴風雨是矛盾沖突的情緒,小舟是堅持和希望。在狂風暴雨中的小舟是渺小的,卻不容忽視。暴風雨要表現,這只渺小的小舟也要表現,兩個主題交織、對比、發展、再現……共同構成了第三樂章。

更重要的是,貝多芬在這裏並沒有丟掉了他一貫的昂揚和奮鬥,到了曲子的最後仍然有一種奮力一搏的沖擊。

除了音樂性之外,技術難度也不低。開頭雙手需要不斷跑動,左右手的高音區和低音區的協調和音符強弱非常重要,中後段有顫音,最後的華彩*是難點。

在這重重技術難點之上表達情緒才是這首曲子最難的地方。

能進入第一輪的選手技術都不會差,所以狗卷荊在這裏表現的是他對音樂的情緒表達,音樂性和技術的融合。

評委看到的就更多了。

“柔軟又富有彈力的觸鍵。”

“靈活有力的手腕。”

“激烈的旋律和分明的顆粒感……”

“音色的處理遠超大賽水平,層層遞進的音色就像浪潮一樣。”

“音階自由發揮的程度拿捏得十分精妙,樂句的處理也可圈可點。”

“情感表達上完全想象不到是一個16歲的少年。”

“表達也很清晰。”

眾多的細節匯聚成一條曲子的溪流,每個評委都能看到溪底閃閃發亮的閃光點。

每一個評價,都證明著他的印象分在不斷往上。

一點一點地爬上了那些成名選手同等的位置上。

奧克萊爾則想得更多一點。“這部分的處理手法讓我有點熟悉……到底是誰……”

但聽眾對狗卷荊的實力只有一個認知,當少年的手在黑白的琴鍵上騰飛自如,眼眸半闔,落在聽眾眼裏,形成一個美的印象。

他們都被這一刻的美所俘虜。

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沖擊。

浪漫社的人聚集在一起看這一輪比賽的直播,剛開始貝多芬和李斯特還有一句沒一句地拌嘴,從狗卷荊的第一個音開始,大家就都不說話了,直到最後一個音結束,他們這些坐在屏幕前的人,竟然也不由自主的為他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