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大發禦旨壞體制

泥人也有三分土性,何況是孝明天皇。

你要是說將軍因為開春偶感風寒,不能起行,那也就罷了。起碼這玩意兒算是個互相面子上過得去的理由,生病了嘛,人之常情。

但你直接說什麽全國諸侯大會已經是幕府定例,必須在江戶召開,那就過分了。雖然不是明說,可是久在這台上表演,哪個不知道你那意思。

這不就是說要來就你自己過來,爺不伺候你。

哈哈哈哈哈哈!

正在孝明天皇身邊的三條實美心中大喜,平時孝明天皇優柔寡斷,往往很難下什麽決定。但是今兒幕府這般直接的拒絕,就算是孝明天皇也要發火了吧。

想想也是,幕府現在肯定正是焦頭爛額的時候,內外交相逼迫過來,又是割地,又是解禁。不說四面楚歌吧,起碼也是烽煙四起。

如此情況下,幕府將軍德川忠正怎麽可能舍得離開幕府根基深厚的江戶城呢?

況且三條實美知道如今京都暗潮湧動,不知道多少人希望趁著將軍離開江戶,然後在京都大幹一場呢。只不過就是不知道這幫人能不能成事了,要是再像上次一樣,被鎮壓下去,那真就要道一聲可惜。

連他都看出來了,德川幕府在京都設置了好幾百人的密探,他德川忠正能不知道?

知道了才好呢,越不敢來,越不想來,這邊的孝明天皇就越生氣,就越方便他三條實美挑撥離間。如今的禦旨還只是對將軍一個人發得,等再過幾天,就可以向全天下的諸侯明發了。

只要突破了這個界限,就意味著天皇的權力,再次得到擴張!

為什麽?因為以前天皇有什麽禦旨,只能通過幕府設置在京都的京都所司代,向江戶方面通傳,然後再由幕府出面宣布實施。

理論上天皇只有一個武家的家臣,也就是德川將軍,剩下來的武家和百姓,那就都是將軍的家臣,以及家臣的家臣。整個天下天皇只能管德川將軍一個人,德川將軍聽不聽你的,還得看將軍的心情。

一旦聖旨越過幕府,向諸侯直接送達。那意味著什麽?在以前那就是矯詔,曾經的德川慶篤掏出蓋有禦寶的禦旨,就被幕府論罪處置了。因為這道禦旨違反了整個幕藩體制的運行框架,不是體制內的存在。

現在只要天皇發旨,諸侯接旨,那就意味著諸侯重新成為了天皇的直臣,這個天下的權柄,就可以轉移到天皇這兒來。

趕緊煽風點火!

等幕府傳信的大臣阿部正外一走,孝明天皇果然十分不滿。但是畢竟他是個軟弱的人,除了生悶氣,還真不準備做點什麽。

三條實美趁著服侍孝明天皇回寢宮的短暫獨處機會,向他陳奏了直接下旨,命諸侯到京會商的建議。只要諸侯們都到了京都,他德川忠正肯定就要來了吧。

要不然他這個將軍何以自處啊?

只要到了京都,到時候諸侯合力,一道為孝明天皇分憂。集合起百萬大軍,必定能夠將所有的英米鬼畜驅逐殆盡,然後消滅切支丹教。

孝明天皇一聽,感覺還真就是這個道理。諸侯都來了京都,將軍要是再不來,那不就等於自己放棄自己武家棟梁的身份了嘛。到時候君臣兩個再好好談一談,把芥蒂消除掉,就可以好好地商議攘夷的大事了。

於是孝明天皇在鼓動之下,命人擬寫禦旨八十余份,當場用寶,隨後命大小公卿,飛馬出城,送給各地諸侯。另外還有一百多家諸侯,此時則在江戶,直接派人去江戶傳旨,命他們上洛即可。

按照參勤交代的規定,每年的四到六月之間,就是諸侯們輪班的時間。在國的諸侯到府,在府的諸侯去國,各自替換。

本身西國和近畿的諸侯到府交代,就要經過京都。等接到了禦旨,肯定有一部分人遲疑,進而留在京都觀望情勢。

有人留下,那就是朝廷的勝利!

伴隨著四面出動的公卿使者,天下的氣氛似乎完全緊張了起來。反倒是江戶的幕閣內,十分平靜的模樣,一點兒沒有波動的樣子。

忠右衛門只是照常處置天領內的大小事務,並且巡視江戶城內的西洋宮以及各官署的工地。好像完全不擔心天下有變,神器更易的樣子。

江戶城下的因為幕府的安定,也沒有產生什麽波動。原本長州藩主毛利敬親,還想著命令忠於自己的藩士,偽裝成京都的浪人,在江戶城下燒殺搶掠一番,激怒幕府,令忠右衛門上洛的。

現在一看這模樣,幕府就是不上套啊。始終不上套的話,幕府在江戶有第一江戶師八千之眾,還有傳習隊海防炮兵部隊五六千。兼之大炮巨艦,堅城重鎮完善,倉廩充實,百姓依附。

想要直接強攻關東和江戶,那難度太大了,根本不可能迅速打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