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改稻為棉尚順利

挺高興,鐵道修築貫通,第二大阪師也開始編練,幕府在畿內總算是見著點再興的跡象了。趁著好容易離開江戶一趟,忠右衛門索性到處去逛一圈。

去年鴻池善開始在畿內的部分農地上推廣棉花的種植,以保證自己紡織所的原料供應。忠右衛門當然支持他,而且還幫他聯絡了英國人,進口外國大米的嘛。

得知忠右衛門要去巡視農地,鴻池善不敢怠慢,親自帶隊,跟著忠右衛門出巡。大阪附近的攝津、河內、和泉、山城諸國,都有鴻池屋的土地。這位大老板二百多年積累下來的家業,土地有幾十萬畝之多。

嘖嘖嘖……

將來實施地租改正和土地增額累進稅率的時候,得和他好好談談。

至於現在嘛,那還不著急,這農業改革的實驗才開始。況且忠右衛門還在仰仗他辦理紡織所呢,咱們上馬鋼鐵重工業,這紡織輕工業也得跟上不是。

“百姓是否都情願?”忠右衛門望著地裏的棉花,已經到了采摘的季節。

“情願情願,當然情願。”鴻池善肯定是說情願啊,難道老百姓還能不情願的嘛。

有一本小說,叫做《山海情》的,大概是吧,講得就是寧夏西海固的農民,生活極其艱苦,土地幹旱,外加部分宗教原因。使得男主希望當地農民,放棄舊有的土豆種植,改為橄欖樹種植,進而改造環境,脫貧致富的希望幾乎破滅的故事。

農民本身的定位和需求,導致了他們不願意改變現有的農作物種植方式。因為現在種植的作物,往往是保底的作物。

什麽叫保底的作物,那就是種了以後,風調雨順的話,我大致上不會餓死的作物。

或許肯定就有人要拿某一部電視劇來說事了,所謂的改稻為桑是也。電視劇裏的農民,同樣非常抗拒改稻為桑。按照電視劇裏老爺的說法,蠶絲明明就比大米精貴,養出蠶絲來換米吃是一樣的。

可是農民有農民自己的考量,養殖了桑蠶,要是不出事還好,出事了怎麽辦?出事了難道我們也吃桑葉,吃蠶絲嗎?

當然不行!

用高爾基的原話來說,那就是“哪裏的農民都一樣!”

舉個同樣種植棉花的例子,在舊殖民時代,英國政府命令烏幹達和肯尼亞的農民種植棉花。這是很正常的事,英國的紡織廠需要原料。而殖民地,不就是拿來掠奪原料,和作為商品傾銷地的嘛。

但是烏幹達農民和肯尼亞農民對改種棉花這一件事的反應大相徑庭,烏幹達農民在稍作反抗之後,便接受了棉花。而肯尼亞農民,你殖民者就是砍手砍腳,也不樂意種植棉花。

原因很簡單,烏幹達的農民,他們的糧食作物,是大蕉。就是那種采摘下來,不能夠立刻食用的香蕉,還得下鍋去煮。烏幹達的農民對於烹調大蕉還挺有心得,會往裏面加調料,最後做出來的東西,在某站上面有視頻,可以去搜索一下。

至於肯尼亞的農民,他們的糧食作物是玉米。於是肯尼亞的農民堅定的和英國的殖民政府,走向了對立。

無他,玉米和棉花的種植時間重合!

而大蕉則可以設法和棉花錯開時間種植,烏幹達農民兼種大蕉和棉花,無非就是更加辛苦一點罷了。有殖民者的刀槍威逼著,既然不會影響我吃大蕉,那種就種吧。

所以在推廣棉花時,忠右衛門便給鴻池善訂下了兩個規矩。一是不允許強行逼迫農民全部改種棉花,二是對願意改種棉花的農民,提前給付一年的外國米,作為收購費。

日本人不是沒有種植過棉花,只是在江戶時代以前很少,或者說就是沒有。真正開始有人種,也就是在最近這百十年。中間還被德川吉宗給強行打斷了一次發展進程,將所有的棉花鏟毀,改種水稻。

正常一畝地大概能出多少棉花,日本人心裏是有數的。耕種的技術和種子什麽的,也都完備,只是種植的面積並不廣泛罷了。

誰叫日本的年貢只以大米為基準咯。

所有的農民納貢都要納稻米,弄得連越後和陸奧這種相對寒冷的地區,都廣泛的種植水稻。這是政府和農民的雙向選擇,沒什麽好多說的。

“走,隨我去百姓家裏瞧瞧。”忠右衛門感覺最好撇開鴻池善來走訪,只不過沒有他帶路,這四鄉八村的農民,見了生人,恐怕還是會召來鴻池屋的管事,沒辦法。

“是是是。”鴻池善倒是挺積極。

且不說他提前有所準備,只說他對忠右衛門定下的那兩條規矩,都是正常執行的,也沒有出現逼反農民的事情,他自然不怕。

到了老鄉家裏,忠右衛門肯定是要瞧一瞧老鄉家的米袋和存糧的。打開米缸,老鄉家裏一粒米都沒有,不管是日本米還是外國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