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目睹諸藩一片爛

忠右衛門沒有等來幕府召回的信使,反倒是尾張藩的一眾武士被召回了名古屋城。

身在江戶的德川齊莊向藩內傳令,立刻檢查藩內儲藏的大炮、火槍、火藥以及應當出騎兵軍役的各武士家中的戰馬是否齊備。如果不足數或者不合格的,就要立刻汰換,並保證隨時能夠使用出陣。

藩內超過幾乎四千名家臣,從上萬石的家老到十石俸祿的雜兵,即行點名造冊。將其中的老弱病殘都全部列出清單,一旦開戰,這些武士都需要披掛上陣,為德川齊莊作戰。

好在這年頭已經兵農分離,不需要拉老百姓充人頭。不過因為突如其來的備戰命令,原本還算是“含情脈脈”的秋糧年貢征收立刻變得殘暴無比,不聽任何解釋,不講任何情面,尾張藩六十二萬石的領地,德川齊莊要見到三十萬石糧食歸倉!

都不用猜,肯定是《南京條約》簽訂的消息已經傳到江戶。不僅是身為將軍的德川家慶驚恐萬分,連天下六十六國的二百余位諸侯大名也是如坐針氈。之前荷蘭國王就寫親筆信告訴德川家慶,西方列強要打上門了,你做好準備吧。

現在清國被英國擊敗,下一個輪到的必然就是日本國。誰知道英國是今天來還是明天來,也許隔天睜開眼,英國人上千噸的六十四炮戰列艦就開進江戶灣了。

盡管尾張家和幕府不對付,西南諸藩大名也不怎麽恭順幕府,可是在當下這個時代,相當大部分的日本人還是堅持著“攘夷”的信念。畢竟此時的幕府和諸大名沒有被西方列強揍過,還有那麽一口心氣在。覺得憑借自己手裏的武士刀,還是有可能阻敵於國門之外的。

縱使是像佐久間象山、高島秋帆這種“開國”論的支持者,支持的也是打開國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而不是被列強用大炮打開國門,卑躬屈膝的祈求和平。

開國和攘夷並不沖突!

尊王派和佐幕派這時候自然也一道備戰!

好賴是英國人還沒打上門,要是打上門了,這會子怕是在江戶執勤的一百多個大名就要馬不停蹄的往家趕咯。

又等了幾日,幕府召回忠右衛門和助六的信使終於趕到。不光是讓忠右衛門和助六回江戶,還命令兩人沿途檢查東海道諸藩的武備情況,詳細記錄之後呈文上報。

東海道中的三河、遠江以及駿河國,乃是德川幕府初代大將軍德川家康肇基之地,用中國的話說就是龍興之處,幕府十分緊張這三國的安危。尤其是駿河國還有久能山東照宮,供奉著德川家康的木像,約等於德川家的宗廟之一。

已經受到了一定儒家文化影響的幕府,當然在乎自家祖先宗廟的存亡。以德川家慶名義下發的命令甚至有在必要時,協助駿府城代,召集駿河等處幕府天領的士兵,退入久能山作戰防禦的條款。

真的是被嚇得不輕啊!

得了,打道回府吧,因為海道這三國乃是德川家康的老巢,尤其駿府還是他的隱居地,甚至最後德川家康不是老死在江戶,而是老死在駿府。所以三國除了水野忠邦濱松藩這個十五萬三千石的大藩以外,基本上都是幾萬石甚至一萬石的小藩,駿河更是天領。

真要打起仗來,連個帶頭的都沒有,像是田原藩只有四五十個兵,英國人的軍艦一炮打過來保準立刻逃散,德川家慶不著急才怪了。

沿途各藩,藩主在國的基本都開始整頓兵馬,藩主在府的則派出了家老大臣回藩整頓。但是各藩的武備實在不行,不提盔甲這種可能已經落伍,不再是必要的東西之外。很多藩的火槍仍舊是舊式的火繩槍,且操作火繩槍的士兵訓練水平極差,乃是事到臨頭才拿起槍來操練。

火藥,尤其是硝石的數量極為不足,很多藩兵甚至都只有僅僅十發乃至五發射擊所需的彈藥。按照道理應該出騎兵的那些中高級武士,有的完全沒有馬,有馬的也只是那種騎乘用的馱馬,聽著火槍射擊的聲音能嚇得原地亂跳。

至於戰爭最根本的人?那真是一言難盡,連水野忠邦的濱松藩也是一個模樣。世襲罔替了二百年的武士,武藝什麽早就不是絕大多數人必須操練的東西了。

許多下級武士羸弱不堪,面黃肌瘦,長期的營養不足,讓他們僅僅是手持長槍列成方陣,便耗去了大半的精力。等到旗鼓開始號令之後,不出三步,隊伍便散亂開來。行至十步,隊列已然不存,只剩下歪七扭八的一群無頭蒼蠅。

而各藩的大臣們也是一副糟糕透頂的樣子,原本經歷戰國二百年戰火磨練,成為最後贏家的三河武士,居然連起碼的軍陣都不會布置。最後只能采用鷹獵時的隊列,勉強敷衍出一個樣子,接受忠右衛門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