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七零錦鯉踏腳石19

原主宋嚴州的名字, 顯然是結合了父親宋希幕和母親嚴綺的姓氏而來。

兩人在建國前都出身大家族,後來在國外留學相識,因為學的都是醫藥專業, 志同道合的二人就走到了一起。

作為建國後響應國家號召回國的第一批留學人員, 原主的父母在當時是很受重視的。

回國後直接進了首都醫藥研究所,從事醫藥研究工作。

建國初期, 國內的醫療衛生環境極其糟糕,每年都會有無數人因各種傳染病而死亡。

為了減少這種情況, 原主父母更是多次進入傳染病區參與病理研究。

克服了種種困難,使得像鼠疫和霍亂等傳染病在國內幾乎滅絕。

由於早年動亂的時候, 宋、嚴兩家的不少長輩就已經移民去了國外或是港城, 本家還留在國內的人不多。

沒有近親屬可以托付的原主父母, 在生下孩子後,就只能自己照顧。

原主自小長在父母身邊, 父母工作特別忙碌的時候, 時常會顧不上他,大多時候他都是在研究所內四處亂竄。

因為時不時的就能聽到長輩們談論醫藥研究的話題,耳濡目染之下, 原主自是對醫藥研究工作產生了熱情。

早早就立志要像父母一樣, 成為一名為人類消除病痛的醫藥研究者。

原主父母早年克服傳染病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運動剛開始的那幾年,因為上頭有人護著, 他們受到的影響還不是特別大。

只是後來一力護著他們的人去世,這才被某些人抓住機會。

以原主父母家族族人大多待在國外,雙方曾經有過不少信件往來, 極有可能泄露國內研究機密為由, 將原主父母打倒下放。

好在如今終於雨過天晴, 當初出手對付原主父母的那些人,前段時間被高層領導親自打壓了下去。

在那些人相繼出事,不能再為所欲為後,首都醫藥研究所的老領導,就馬上幫原主父母寫了平反信。

這封信是原主父母接到平反的消息後,擔心他不知情,再寄東西去西北會找不到人,第一時間寫了寄給他的。

得知原主父母已經平反,且這個時候估計都回到了首都,林知言總算可以放下心了。

因為距離大西北實在太過遙遠,這兩年多林知言雖然挺擔心他們的情況,卻也沒法親自過去看看。

只能盡可能的多寄些吃的和穿的,幫助他們熬過這段艱苦的日子。

光是從信件上的字跡,林知言就能看出父母在寫這封信時肯定異常的激動。

從此以後,他們終於不用再苦熬日子,也終於可以回到自己熱愛的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

父母在信上交代他,讓他暫時不要著急,千萬別學那些為了回城,想方設法弄病自己的知青一樣糟蹋自己的身體。

等他們回到首都恢復了工作後,一定會盡快想辦法讓他回城。

對此,林知言確實一點都不著急。

就算短時間內回不了首都,只要再耐心等個一年多,他完全可以通過參加高考回去。

不過現在國家準備恢復高考的消息,應該還沒傳出來,林知言在回信的時候自然不會跟父母提及。

只說老師薛安楨現在還沒能平反,自己不太放心讓他一個人留在鄉下。

等老師也平反了,他再想法子回首都。

對於兒子拜了老同學薛安楨為師的事,宋家夫妻早就通過林知言寄給他們的信件知道了。

他們倒是不反對,反而還為此心生慶幸。

兒子在醫學上的天賦,甚至還要超過他們。

如果不是高考忽然中斷,運動讓他們一家不得不四處飄散,他們兒子也不至於蹉跎歲月至今。

原本他們心裏還有些擔心,去了鄉下後,兒子的學習會荒廢了。

等後來知道老同學薛安楨被下放到兒子插隊的地方,兒子還拜了對方為師,兩人就放心了。

當初在國外留學的時候,薛安楨就是個極其出色的人。

如果不是回國後認識了他的前妻潘如萍,並且為了潘如萍留在了皖省工作,他當時也是要跟他們一起加入首都醫藥研究所的。

只是沒想到,難得為愛沖動了一回的薛安楨,最後得到的結果卻是如此讓人唏噓。

為了告知老師這個好消息,林知言當即帶著父母寄來的信件,去了牛棚那邊。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被平反,東營村的村支書對待這些下放人員的態度就更好了。

如果不是擔心上頭會有人過來突擊檢查,他都要將這些下放人員直接安排到自己家裏住,好好的拉攏拉攏他們。

一想到自己如果能拉攏到這些下放人員,等對方平反回城後,將來說不定還能沾點光,村支書就興奮的不行。

雖說不能讓他們脫離牛棚茅草屋,住到家裏。

為了表示友好,村支書在安排他們幹活兒和分配食物上還是花了不少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