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81章 克力士短劍

箱子裏琳瑯滿目的武器看上去給人的感覺非常不錯,可惜這些不同風格的武器在價值上卻很一般,這主要是因為那些東西的產量實在是有些太大了。

好在這些收獲並不是最後的收獲,當他們打開最後一個箱子的時候,他們發現這次的探索工作絕對稱得上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探險工作。

甚至可以說之前找到的所有東西相比就完全沒有可比的價值性,因為最後一個武器箱子裏裝的是著名的馬來克力士劍。

得益於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某個射擊遊戲,造型奇特的馬來克力士劍,一度在網上與大馬士革刀、日本刀一起,並列為“世界三大名刀”。

當然隨之傳播的類似於荷蘭殖民者們使用的的火槍鋼管經常被馬來刀劈斷,刀刃十分鋒利輕輕推送即可刺入人身。有的刃上甚至有有毒,一劃破皮膚就會危及生命等傳言。

但實際上如果仔細追索這些傳言的話,會發現這些傳言實際上從幾百年前荷蘭人入侵印尼群島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裏面摻雜著那些歐洲人對蠻荒的各種臆想。

所以當時的歐洲人對於南洋群島理解是極端片面的,而這種片面化的理解自然就包括了對於克力士劍情況的歪曲。

真正的歷史上馬來克士劍指的是自菲律賓至印度一帶古代生產的一種劍,雖然帶有馬來一詞,但實際上不止馬來群島地區,也並不單指馬來西亞一國,而是包括了爪哇、蘇門答臘、巴厘等諸島。

早期人們對馬來克力士並不在意,直到西方人與馬來人發生過多次戰爭之後,才發現馬來克力士這種武器,馬來克力士也因此聲名大噪。

比如說荷蘭著名繪畫大師倫勃朗於1636年創作的《參孫被弄瞎眼睛》油畫中,非利士人插入參孫的眼睛內的那把劍的樣子就是克力士短劍的樣子。

同時在馬來兵器當中,最優良、最具特色的非克力士劍莫屬,其外形十分獨特,最突出的特征有兩點,一是劍身底部突然變寬,二是劍柄和劍身相接處很細,連接的也不十分牢固。

這主要是因為克力士劍一劍三用,首先是一件兵器,其次是個人配飾物,第三還作為祭祀時避邪的儀杖。

對於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克力士並不單單只是一把劍,他們認為每把克力士都是有“靈性”的,並且都具有魔力。這種魔力是制造它的“邦台”,即專家在鍛造時注入的。

但是只有劍的主人能夠使這種魔力發揮作用。傳說將克力士劍一指就可以殺人,還有人相信用克力士劍刺入人的影子或者腳印也可以把人殺死。

甚至當主人有危險時這種克力士劍會在鞘中發出“格格”的聲響以作警示,並自己飛出鞘外替主人去戰鬥。

當然了,這些說法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可是在數百年的反復傳說之中為克力士劍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不過這並不代表克力士劍這是一種浪得虛名的武器,但單看實際的制作技術,克力士劍也的確是一件真正的利器。

早期的克力士劍全部采用天外墜落的隕鐵打造而成。之所以使用隕鐵,一方面是因為馬來群島上方便開采的鐵礦貧乏,並且當時馬來人的冶鐵技術水平不高。

另一方面是因為隕鐵中含鎳,可以增強劍身的堅韌性而不易折斷,可以用較低的技術水平制造出優秀的劍刃。

後來雖然隨著華夏、波斯等地的鋼鐵輸入,加上技術進步勘探出了位於本地區的鐵礦令鑄劍師開始采用本地鋼鐵鍛造劍身,但仍加入一些隕鐵來保證克力士劍的堅韌品質。

除此之外克力士劍的劍身鍛造工藝采用“片打法”,即三片鋼夾兩片隕鐵,通過結合不同碳含量的鐵合金,使鍛造後的劍身為馬氏體和珠光體的均布結構,確保劍身具有極佳的韌性和硬度。

劍身經過反復折疊鍛打後,其夾層鋼有600層之多,總計需要經過500多次的錘鍛入火才能制作完成。完成以上工序後進行酸洗,使劍身表面的花紋更加清晰明顯。

古代制作克力士劍的各種工匠匯集在市場上等待客戶,劍柄、劍鞘以及裝飾品的制作工藝過程是公開展示的,但劍身及劍刃的制造技術是嚴格保密的。

一把克力士劍是由許多工匠合力制成的,其中級別最高的是鐵匠,此外還有金匠、銀匠、銅匠、制柄者、制鞘者、畫匠、漆匠、料匠及磨刃匠等。

畢竟這種武器並不單單只是武器,同樣也還有其他和宗教以及儀式有關的內容,所以裝飾對於這把劍來說重要性並不亞於劍刃本身的強度。

尤其是梁恩他們獲得這個箱子裏的克力士劍都是當年被放進博物館的,所以都屬於當年的精品,因此每一把劍都顯得非常華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