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31章 挖掘(下)

換成探針之後,搜索的速度一下子變慢了不少。好在這片草地的面積並不算大,所以等到快吃午餐的時候,他們就順利的找到了一些不同尋常的東西。

第一個發現不對的是貞德,當她將手中的探針又一次插入泥土的時候,感覺到探針的頂端接觸到了某個硬物。

開始的時候她以為和之前一樣就是碰見了某塊石頭而已,但是在用手中的探針檢查過之後,她意識到下邊的那個東西應該不是之前碰到的石子。

因為這是一個位於湖中心的小島,山坡上的泥土自然因為吸收了不少水分而變得松軟,僅僅十幾分鐘,貞德就挖了半米多深一個坑。

發現已經距離剛才自己探針接觸到的那個東西不到10cm之後,她很快就放下了手中的大鏟子,接著趴在滿是泥漿的淺坑邊緣取出一把塑膠鏟子一點點清理掉坑底的泥土。

“我好像挖到了一個石頭雕像。”挖了幾鏟子之後真的突然跳了起來,然後對旁邊的梁恩說道。

“什麽?”聽貞德這麽一喊之後,梁恩他們三個人立刻湊了上去,結果在那個大坑下方看見了一塊白色的石頭。

小心翼翼的挖出石頭之後,大家發現這是一個白色的大理石雕像的一部分,雖然只是雕像很小的一部分,但是仍然能夠看出這大概應該是某個人形雕像手部的殘件。

“看來這裏的確藏著一些東西。”梁恩仔細的檢查了這塊雕像的碎片,“這可是來自卡拉拉的大理石,而能用這種大理石制作的雕像基本上都是精品。”

卡拉拉大理石得名於阿普安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卡拉拉小城,這座城市被譽為“白色大理石之鄉”“大理石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大理石交易和加工中心。

不過要說到石材開采的歷史這裏甚至能夠追溯到古羅馬時代。甚至城市的名稱“Carrara”一詞在拉丁語中即意為“石礦”。

歷史上最早的大理石建築其實出現在希臘,算是希臘人對本地是資源就地取材的一個例子,而這種習俗隨著古希臘人的殖民傳播到了整個地中海周圍。

後來隨著羅馬帝國的崛起,羅馬雕塑家們開始尋找本國首都周邊的礦脈,結果在意大利半島上發現了卡拉拉的大理石礦脈,並稱之為魯尼(卡拉拉當時的名字)大理石。

此後,卡拉拉大理石開始廣泛運用於羅馬建築物,並最終取代了需要千裏迢迢海運才能夠獲得的希臘大理石。

那個時代,古羅馬人不惜付出高昂的代價采掘這裏的石料,為的是建造帝國權力的標志性建築:萬神廟、鬥獸場、巴爾貝克太陽神廟等。

古羅馬開國皇帝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就曾驕傲地宣布,他繼承了一座石頭城,卻留下了一座大理石城。

當然了,這位皇帝的說法也只是宣傳而已,歷史上真正大規模將羅馬城大理石化的應該是那位公認的暴君尼祿,只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大家不好宣傳。

到了13世紀,雕塑家尼古拉·皮薩諾用卡拉拉大理石打造了當地洗禮堂的座椅、大教堂的主教座。此後,眾位藝術大師紛紛效仿,爭相選取這種大理石作為創作原材料。

16世紀時,米開朗琪羅同樣用卡拉拉大理石創作出《大衛像》和《哀悼基督》,更是讓卡拉拉大理石進一步聞名遐邇。

“從附近任何一座城鎮的海灘上,擡頭就能清晰地看到如白雪覆蓋一般的大理石山頂。”

500多年前,年幼的米開朗琪羅·博那羅蒂隨父親搬到這座位於阿普安阿爾卑斯山腳下的卡拉拉小城時,發出了如此感嘆。

這位被稱為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就是令卡拉拉大理石聞名於世的關鍵人物,他的雕塑,比如像著名的大衛像就是用卡拉拉大理石制作的。

他從小就跟著在這裏擁有一座礦山的石匠父親來到了這裏並深度的接觸了礦山,而這也成為了他學習雕塑的契機。

但它真正蜚聲全球,還是在二戰之後。1950年代起,卡拉拉大理石的開采商們遠赴他鄉展開貿易活動。

一方面是為了出口本地的大理石,另一方面是為了進口其他石材,如縞瑪瑙、黑色大理石等。一時之間,卡拉拉成為了石材市場,而且愈發國際化。

甚至在遙遠的東方都能看見很多廣告把卡拉拉大理石和高端聯系在一起,當然了,那個價格也比國產的大理石貴上好幾倍。

這種大理石之所以會被青睞原因也很簡單,和其他的大理石不太一樣的是,這種大理石結構略顯粗糙,是砂糖狀結構,比其他大理石更易切割,同時打磨過後明顯非常的細膩。

但這也給梁恩他們的挖掘造成了不少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這種大理石雕塑的結構更加脆弱,所以遇到外力碰撞後碎的也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