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4章 惠特靈大道戰役

和梁恩腦海中那種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隘口相比,這處隘口明要寬大了不少,不過從真正的戰爭角度來說,這裏剛好夠讓羅馬軍團在這裏布陣。

按照史書的記載公元60年,不堪忍受羅馬人殘酷的剝削的不列顛愛西尼人在布狄卡的帶領下,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戰爭。

布狄卡的時機選的非常的好,當時的不列顛總督蓋烏斯·蘇埃托尼烏斯·保利努斯正好在不列顛的西部征戰。

所以她的起義軍從東部出發基本上沒有遭到什麽像樣的抵抗,就輕而易舉的拿下並屠了Camulodunum,Londinium(倫敦),Verulamium等重要羅馬殖民地。

當然了,這種大規模的屠殺也促使南部被羅馬人同化的凱爾特人選擇和羅馬人站在一起,但是那個時候起義軍通過伏擊重創了試圖增援的第九軍團,自然沒有在意這種小事。

保利努斯一度試圖帶領軍團中的騎兵部隊南下救援不列顛島上的最大羅馬殖民地是倫敦,但是他很快意識到敵人的數量大大超過他們之前的想象。

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調動一整個甚至幾個軍團的志願的話他絕無可能攔住布狄卡的叛軍,因此他放棄了救援殖民地的計劃。

於是在那些城市被屠殺的時候,保利努斯選擇堅壁清野,摧毀起義軍路上所有的城鎮,同時盡可能的召集附近的羅馬軍團。只不過最終的結果遠遠比他想象的更加糟糕:

駐紮在不列顛南部的第二軍團因為未知的原因沒有奉命,第九軍團受損嚴重失去戰鬥力,能聚集在保利努斯身邊的只有第十四軍團以及第二十軍團的一部分。

除了正規軍以外,他還能夠招募來6個大隊的輔助步兵以及2個大隊的輔助騎兵,但即便如此羅馬軍隊也一共一萬人上下。

好在因為之前布狄卡軍隊不分青紅皂白的殺戮讓那些投靠羅馬帝國的凱爾特人選擇堅定的和羅馬人站在一起,保證了輔助軍的士氣以及堅壁清野政策的執行。

至於戰爭的另一方,許多羅馬史學家都極力宣揚這一戰不列顛人的數量優勢。塔西佗稱此戰中不列顛人的數量大約是十萬左右。而另一位羅馬史官卡西烏斯·狄奧則聲稱是23萬。

這個數字當然摻了不知道多少水,畢竟以當時不列顛島上的生產力,這些起義軍哪怕加上家屬都到不了這個數字。

按照今天的學者們的推斷起義軍人數最多只有5萬人,考慮到當時起義軍拉垮至極的後勤以及羅馬人的堅壁清野戰術,這一數字很有可能被高估。

尤其是在開戰之前羅馬人的堅壁清野讓他們根本就沒有搜集到足夠的食物,外加上戰爭,影響了農時迫使布狄卡女王不得不遣散了自己不少的部隊,避免在開戰之前全體餓死。

而保利努斯則非常謹慎的選擇了決戰的場所,他以植被作為自己兩翼的掩護讓敵軍無法利用數量優勢包抄合圍。他將軍團兵以密集陣形部署在中央,輔助部隊放在兩翼。

結果戰場上布狄卡幹了一件在各國軍事記錄中幾乎都沒有好下場的事情:在自己的大軍背後將大車圍成了一個圓陣,擺出了一副自斷後路背水一戰的姿態。

要知道,背水一戰這種戰術每次使用都是要有一系列後手支撐的,以華夏歷史來看,成功的也就只有韓信和劉裕這兩名真正的戰術大師,撲街的倒有不少。

很多人只看見了背水一戰時部隊血戰到底的決心,但是實際上華夏的那兩場戰爭之所以能贏是在正面頂住敵人進攻況下抽出然後兩面夾擊打崩敵人。

而如果只是單純背靠著死地作戰的話這是純粹找死而已,甚至會因為士兵們看不見希望而崩潰速度比正常的面對面作戰更快一些。

當然了,不列顛的凱爾特人裝備戰術在戰場上也不利,當年的不列顛凱爾特人擁有戰車以及非常好的劍,但因為生產力等一系列原因根本就沒有多少盔甲。

雖然說那些光著上半身並在身上塗抹藍色花紋戰士們在使用了一些藥劑之後所向披靡,獲得了狂戰士甚至靛藍突襲者這樣拉風的名字,但是也無法掩蓋他們戰場上的劣勢。

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這些組織度不高的部落戰士們在沖鋒的時候所向披靡,特別是在伏擊的時候更是如此,但一旦第一次沖鋒未能打敗對手的話他們也很難擋住敵人的襲擊。

簡單的說,凱爾特人擅長的戰鬥要麽就是在復雜的地形上憑借靈活的優勢打遊擊,要麽就是在平原上玩一波流,結果在這場戰爭中羅馬人成功的限制住了凱爾特人這兩個優勢。

於是在這場戰爭之中盡管不列顛人有巨大的數量優勢,但是羅馬人占據了有利地形,配合更好的素質讓不列顛人的沖鋒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