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幽州的英傑(第2/3頁)

老子就是要殺遊牧!誰擋我路誰死!

如劉和所說,歷史上的劉虞確實憑借他的‘一呼百應’召集了十萬大軍要殺公孫瓚

——但卻被公孫瓚以數百人擊敗。

失敗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低下”。

一是臨時招募的那十萬軍隊戰力太過低下。

二是劉虞本人的軍事水平太過低下。

……

看著劉和一副信誓旦旦的樣子,劉琦長嘆口氣,開口懟他:

“十萬人馬……不錯,聽著很多,但人越多,對於君父子而言,反而是越束縛手腳,此番追擊董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大司馬身為幽州軍主帥,卻因不識兵機,為公孫瓚所鉗制,不得不允許公孫瓚強襲西涼軍之後……”

“結果就是大司馬在三軍中失了聲威,反倒是令公孫瓚一眾人等聲名大躁……翌日,便是再給大司馬十萬之眾,族兄又如何保證,不會出現今日這種情況?”

“這……”劉和聞言皺起了眉頭。

劉琦又道:“敢問族兄,十萬大軍,幾人一帳?食建幾灶?戰馬每日需用幾麩?安營紮寨當立幾盤?營盤與營盤之間,當距何遠近?行軍布陣時,盾牌、弓弩、馬軍、車卒當如何列陣?幾曲弓弩配合幾曲盾卒?十萬人馬,多少為前軍,多少為死士,多少為合後,多少押糧,多少守寨……”

劉和聽劉琦叨叨叨的磨嘰了一通,額頭上開始出現了汗珠。

他只是大剌剌的說了他父親可在幽州集十萬人馬,卻沒想到這十萬人馬若要運用得當,這當中的門道太多。

一軍主將,不是說領越多的兵將越好,確實要看他個人的能耐。

兵馬越多,麾下戰將們彼此之間的隔閡和爭功派系便越多。

就像是劉琦這次出兵,七千人中還分出了蒯越和蔡勛兩系。

那十萬人中,又會有多少‘蔡家’,多少‘蒯家’?

劉和是一個能夠反思的人,在劉琦將這個中的利弊舉例向他列舉之後,他驟然發現幽州的局面遠遠不像是他想的那般簡單。

他們這邊確實缺少能夠馭兵的人才。

他原本以為公孫瓚是劉虞的掣肘,但劉琦提醒讓他明白,公孫瓚其實可能是劉虞的死穴。

他面容肅整的向劉琦拱手問道:“伯瑜年紀雖輕,卻深藏不漏,大有智謀,竟可看透幽州局勢,還能察我父子之劣,如今看來,以公孫等為首的軍功武人,確是家嚴之大患……只是,能夠為嚴君驅使的戰將,又該去哪找?”

“兄長稍等。”

劉琦拿起書案上的一根木牘,用筆蘸墨,在上面寫了一連串的名字。

“這是?”劉和疑惑道

劉琦將那木犢遞給劉和,道:“論及征戰,大司馬遠非公孫瓚敵手,但若論政略之道,公孫瓚遠不及大司馬之一毛。”

劉和接過劉琦遞給他的那根木犢,道:“伯瑜的意思是?”

“分化……從內部分化公孫瓚等一眾軍功將校,然後從其中選取將才為己用。”

“如何分化?”

劉琦微笑道:“其實幽州的一眾軍功武人,之所以肯附庸於公孫瓚,不過是因為大司馬在幽州開了邊貿互市,不給他們立功之機,大司馬只要勤遣右北平之軍出征,多立戰功,並論功行賞,予以升遷,慢慢的自然會收右北平諸將之心,將一些人從公孫瓚那邊挖過來為己用。”

劉和長嘆口氣,道:“話雖如此,但目下幽州與諸族邊貿互市,較為安定,如何能擅起爭端,去打那些遊牧給他們立功?”

劉琦笑道:“遊牧若反,那自然是不能放過他們,要打!但鮮卑烏桓,若是因大司馬之政而趨於安定,那我大漢自然也不能輕易對其動手……然他們不反,總是有別人在反麽。”

劉和忙道:“什麽意思?”

劉琦道:“現在青州黃巾和黑山黃巾日益坐大,席卷數百萬眾,危害頗深,大司馬當派遣兵將,率兵平定各處賊亂,並收納黃巾流民,填充幽州人口,一則可使那些軍功將官建功,行賞以收其心,二則可充實本州人口,何樂而不為之?”

劉和皺眉道:“可是卻不能再派公孫瓚去征討了,未免使其功大!”

劉琦笑道:“當然不能用公孫瓚……我這不是給兄長寫了幾個名字麽。”

劉和低頭看向那支木犢,但見上面寫的名字是:

劉備、關羽、張飛、趙雲。

劉和頗是詫異的擡起頭,道:“這是?”

“第一個是劉備,目下為公孫瓚軍中的別部司馬,此人與公孫瓚是同窗,當年與其一同受業於緱氏山,為盧公之門生……而且,他也應是咱們劉氏同宗,據說是中山靖王之後。”

“伯瑜如何知之?”

“我師元節先生昔日曾與盧尚書書信言談緱氏山諸子,因而所知。”劉琦直接把慌扯到了他同鄉老師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