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档案

在中國的歷史上,被稱作是國之重寶的器物實在是不在少數,但能和傳國玉璽相提並論的恐怕沒有第二件。它是野心家們夢寐以求的目標,更是史學家們濃墨重彩描繪的對象。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李斯雕刻了七枚玉璽,其中最為人熟知的那一枚便是傳國玉璽,上面有八個中鳥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雖然今天多數人在提到傳國璽的時候,都以為它是用那塊著名的和氏璧雕琢而成的,但其實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誤傳。

首先我們要知道和氏璧既然叫“璧”,那就要符合“璧”的固定形制,必然是圓形且中間有孔。要將這樣一個玉璧雕琢成一枚方形的,而且上方有印紐的禦璽,幾乎是不可能的。其實漢書上一直有記載,傳國玉璽用的是鹹陽附近的藍田玉雕刻而成,而那件同樣有名的和氏璧則更多被認為一直埋藏在始皇帝的陵墓裏。

伴隨著傳國玉璽的無一不是刀光劍影和鼓角爭鳴,它的出現和消失甚至了成為了王朝更叠與江山易幟的象征。而關於這件東西的下落,史學家也是一直爭論不休,大體來說東漢之前它的歸屬是沒有什麽疑問的。

漢元年十月,劉邦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道旁,獻上玉璽、符節,傳國璽自此落入劉邦之手。西漢末年王莽篡漢之際,王莽派堂弟安陽侯王舜去向姑母王政君索要傳國璽,王政君氣憤之下將傳國璽扔到地上,從此傳國璽磕掉一角,後來用黃金鑲補。這缺的一角也就成了傳國玉璽的重要象征。

王莽死後,傳國玉璽又重新回到了漢室手中,直至東漢末年袁紹殺入皇宮,漢少帝和漢獻帝出逃,倉皇間不及攜帶傳國璽。

後來就有了曹操挾天子令諸侯的故事,而漢獻帝被迎回宮中後找到了其余六璽,但傳國璽卻消失不見了。而當董卓將漢帝劫往長安後,孫堅聲稱在洛陽皇宮舊址的一口井中找到了傳國璽,並又落到了袁術手裏。

袁術戰敗於曹操後,曹操又將其獻給漢獻帝。曹丕篡漢後傳國璽歸魏,一邊被刻上“大魏受漢傳國璽”七字。

而後來,這可玉璽又經歷了重重磨難,一直到隋朝滅亡時,蕭皇後攜傳國璽逃奔嫁給突厥可汗的隋義成公主。貞觀四年,李靖攻滅突厥後,蕭皇後返回中原,並將璽獻給唐太宗。唐亡之後,傳國璽又為後梁朱溫、後唐李存勖所得。

一直到公元936年,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跳入了熊熊烈火,至此傳國玉璽的說法到此終結。

而後面說所謂的北宋年間有個農民自稱又在地裏挖到了傳國玉璽,並在當時著名的奸臣蔡京的指示下把找了一群當時的專家學者搞了一場認證,說這個就是真正的傳國玉璽。其實他不過是為了拍皇帝的馬屁而已。

而其實類似的把戲在後朝一直屢見不鮮,全國各地都有農民聲稱自己挖到了傳國玉璽。

不過爭論歸爭論,但是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當初傳下來的玉璽一共是七枚,並且在漢獻帝時期這余下的六枚玉璽還能確認百分百是真的。

“問題就出在這兒。”東方黎攤開了地圖,用手指著那個其中的一個地方道:“史書記載,傳國玉璽和其它六枚玉璽在隨隋煬帝死後,被蕭皇後帶去投奔了嫁給突厥可汗的隋義成公主,而當大唐贏回蕭皇後的時候,蕭皇後只隨身帶了一枚傳國玉璽獻給了唐太宗李世民,而其余六璽則下落不明。”

超子道:“你的意思是說,蕭皇後把六枚玉璽留在了突厥境內?”

東方黎道:“我甚至認為,蕭皇後帶回來的那枚玉璽是真是假都難說,作為一個亡隋的國家,蕭皇後未必不會弄個假的回去糊弄一下唐李。試問如果那枚玉璽是真的,又為何傳到李從珂時跳入大火被燒了呢?玉石能被火給燒沒了嘛?不過不管傳國玉璽在不在,至少這份信裏提到了六璽之一的天子信璽確實是在突厥,而至於這信中提到的三處地名我已經安排人去查實了,相信明天一早我們就會有確切的坐標。”

東方黎接著說道:“這份信是金國人寫給吳曦的,而在隋唐時期,突厥的領土恰好和南宋時期的蒙古領土具有高度的重合。而遼金和蒙古同為遊牧民族且是仇敵,這時大宋的天平倒向誰誰的贏面就更大,所以遼金就收買了叛將吳曦,並讓試圖讓他把戰火引向蒙古,所以這封信裏的提到的這個地方應該是在蒙古境內,這與蕭皇後帶著玉璽逃往突厥的往事也是不謀而合。”

“閣下的分析確實有理有據,”查文斌道:“不過是否真假就沒有誰可以保證了。”

“這個查先生請放心,”東方黎道:“關於這七枚玉璽之謎歷朝歷代都在研究,各種說法都有根據,至於孰真孰假誰也不知道,如果是假的也不關先生任何事情,我那一億美金慈善款在你剛才簽完字的時候就已經安排妥當,只等最後的坐標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