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造辦衙門

“弘歷,你瞧著如何?有什麽想添的或覺得有什麽不妥的,只管跟哀家說。”太後把內務府送了來的大征之禮的禮單並婚奩單子合上,溫言問弘歷。

弘歷手裏也拿了一份一模一樣的單子,此時忙從雞翅木圓凳上起身恭敬起身回話道:“內務府一應已備齊,孫兒瞧著很好,多謝皇瑪姆費心。”

太後摘掉看字兒用的花鏡兒,招手讓弘歷坐到身旁榻上來。

弘歷只敢坐半邊榻,半個身子還懸著。

孫子日益長大,太後心裏雖是一樣疼愛,但親近數上難免少了。太後還記得皇上剛登基的時候,弘歷弘晝都是五六歲的孩子,進門還是敢脫了小靴子爬到她身後榻上來吃點心的。

如今一晃十年過去了,孩子都要成親了。

此時已是雍正十年夏日,欽天監算的吉日,八月初六宜大婚,更與四阿哥和四福晉的生辰八字契合。

熹妃也已經去圓明園‘養病’大半年了。

不過皇子大婚的籌備,原也是皇上親定,之後交給內務府辦,連太後和皇後也只是能在器物上提點意見,而且還只能提質的意見,量都是有定規的也改不得。熹妃這個生母在與不在對大婚籌備沒有很大的影響。

此時太後把弘歷叫來,則是為了寬慰他:“這回賞賜烏拉那拉氏的賜物,較之你哥成婚時雖少些,卻是有緣故的。”

弘歷乖巧接話道:“孫兒明白,嫂是蒙古王公之女,滿蒙聯姻只是不同。”

太後點頭:“這話就見你懂事。”

之後祖孫二人也沒什麽可說,弘歷就告退。

烏雅嬤嬤拿著鏡匣上來替太後收眼鏡,又道:“眼見大婚在即,難得四阿哥沒有跟娘娘求情,說些讓熹妃娘娘出來的話。”當時阿哥可是見天兒坐在這哭求,想讓太後出面勸皇上,令太後為難。

太後卻神色不明,不見多少喜色,只道:“弘歷這孩子,一直是有心的。”

烏雅嬤嬤就不提了。太後不喜歡先帝爺時的諸子奪嫡,這會子全是親孫子就更不忍看了。

烏雅嬤嬤就換了話題,拿著這花鏡扯閑話道:“娘娘覺得近來的眼鏡子如何?原先這玻璃鏡都是西洋人海上運了來,或是走西域那邊來的。可從今年起,貢上來的就都是京中造辦衙門自個兒做的鏡子。”

她還將一副棕黃色的眼鏡拿了來:“娘娘不是說,這兩年每到夏日出門就覺得日頭刺眼的很嗎?這不,咱們也有黑水晶、茶晶做的鏡子,您要不現在帶上出去轉轉?”烏雅嬤嬤看了表:“這個時辰應當是公主和六阿哥學騎馬的時辰,娘娘帶上這幅茶晶的鏡子,出去瞧瞧?”

宮中人都起得早,譬如阿哥去上書房後,都是淩晨四點就起床了,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秉燭夜讀。

這會子太陽還未徹底升起,是一天內最涼爽的時候。

太後笑道:“也好,去看看孩子們。”

敏敏和六阿哥一起學騎馬,還是敏敏向皇上要來的課程。

過了今年,六阿哥就要正式搬出永和宮,住到阿哥所去了。敏敏就去磨皇上,想跟弟弟再一起學半年騎馬。

皇上面對女兒的時候,總是很容易失去原則。真就命人尋兩匹最溫順的小馬,讓兩個孩子每日清晨在校場學(玩)上一個時辰。

姜恒對此是很支持的。

自從六阿哥跟著顧八代去啟蒙讀書,姜恒總擔心他眼睛累出毛病來。前段時候見兒子揉眼睛,給姜恒擔心的不得了。回了皇上,從造辦衙門要了一套鏡片來,給兒子測了一下有沒有變成近視眼。

如今京中成立的造辦衙門,與宮裏負責給皇家造器物的造辦處不同,是專管鉆研先進制造技術的特殊部門。

戴梓就是第一任總管大臣。

之所以要單獨設立部門,正是因為之前的官司打不清,好幾部都想爭這塊大餅:比如兵部就覺得,火器乃造辦中最要緊的一項,自然該將戴梓等人掛靠到兵部,而工部就有話說了,屯田水利都歸工部管,戴梓大人既然負責那自動播種機的拼裝和督造,就該是工部的人。

吏部則以造辦衙門中的人才都需經吏部的考核選拔為由,建議這衙門直接並入吏部方便管理。

最後還是皇上直接拍板單列了出去才算完。

九爺聞言還很酸了一把:當年外事衙門初建的時候,可沒人爭奪我啊。

且說建了單獨的衙門,有戶部的撥款財力豐厚,又經過一次制科科舉豐富了人才,造辦衙門很快做出了許多成績。

如今不單能自己燒出透明的玻璃鏡片,做成與西洋花鏡一般無二的眼鏡,甚至還已經掌握了原理,打磨出了一套不同度數的鏡片,可以測量眼睛看不清楚究竟是近視還是遠視,以及試驗出最合適的度數來專人配鏡,幾乎已經摸到了現代眼鏡店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