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二章 傲慢和偏見(第2/3頁)

有劉青山壓陣,記者們再也不敢造次,人的名樹的影,這位芒廷先生,可不是好相與的。

接下來的采訪,就變得友好許多,主要是提問一下文學創作以及個人情況。

畢竟對外媒來說,這些信息都是比較缺失的。

一來是這個時代溝通不暢,二來也是東西方存在著隔膜。

路作家不慌不忙,從容應對,顯示了極高的素養。

一名三十多歲的女記者,手裏拿著平凡的世界的英譯本,請路作家簽名。

路作家取下插在上衣口袋的鋼筆,欣然在扉頁上簽上自己的筆名。

女記者微笑致謝:“王先生,謝謝您,我很喜歡您的作品,可是在讀的過程中,我有一個疑問,您可以幫我解答嗎?”

路作家點點頭,這樣正常的要求,當然沒問題。

“就是書裏的主人公,那位孫,真的沒有菜肴,只能啃饅頭,難道現實中真有這麽貧困的生活嗎?”

如果是她第一個提出這樣的問題,那路作家肯定懷疑對方是別有用心。

畢竟在西方的主流觀點中,華夏是個貧窮落後甚至愚昧的地方。

但是如果僅僅是探討書中的情節,那就不存在其他方面的問題了。

路作家一臉鄭重地點點頭:“就像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生活狀況也非常窘迫,每天幾乎也就是饅頭稀粥鹹菜,和書裏的主人公很相似。”

噢,那位女記者吃驚地捂住嘴巴,她很難想象,一位作家的生活竟然會如此的艱苦。

終於有一名記者忍不住,又開始攻擊:“你們的國家實在是太窮啦!”

耿領導在旁邊聽了,都感覺臉上發燒,心裏暗暗埋怨路作家:家醜不可外揚,當著國外的記者,怎麽能說這種事情呢?

路作家卻渾不在意,他眼中閃爍著堅定的信念:

“貧窮也是一種財富,它能激發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所以貧窮不是恥辱,而是動力。”

周圍的老外齊齊一愣,隨後便發自內心地開始鼓掌,路作家的話,贏得了他們的尊敬。

劉青山也在旁邊補充道:“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窮得連理想和信念都丟了。”

說到激動處,劉青山也使勁揮舞了一下手臂:

“我們的國家,目前正處於變革之中,在不久的將來,全世界都會感受到華夏力量!”

對,華夏力量!

在場的華人,都受到鼓舞,跟著一起呐喊,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卻極有氣勢。

大使先生也使勁鼓掌,他忽然覺得,這個叫做劉青山的年輕人,更適合當一名外交官。

那些老外也都紛紛鼓掌,擁有理想和信念的人,值得尊敬。

路作家團隊裏面的記者,摁動相機快門,忠實地記錄下這一切。

華夏力量,這個詞語見報的話,肯定會起到振奮人心的作用。

對路作家的采訪很快結束,這幾天,每一名獲獎者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不過記者們並沒有離去,而是呼啦一下,圍住劉青山,準備繼續進行采訪。

劉青山當然不會喧賓奪主,笑著應付幾句,然後隨同團隊一起,乘車離開機場。

一行人入住斯德哥爾摩大酒店,這裏是獲獎者的住處。

在酒店大門口,劉青山四下望望,前面不遠處就是一條河,對面應該就是王宮,這幾天,獲獎者的活動軌跡都在這附近。

路作家一行人,當然是受到最高規格的接待,這是獲獎者的榮耀。

酒店的大堂人來人往,以記者居多,也有些市民慕名而來,近距離接觸獲獎者,這方面,委員會方面並不做限制。

劉青山就看到一位女士領著一大一小兩個孩子,正在和一位老人照相,看來那位應該也是獲獎者。

老人看樣子已經年近七旬,臉上帶著慈祥的笑容,兩只手各拉著一名小孩子。

那景象,就像是爺爺領著孫子和孫女。

“謝謝您,尊敬的約瑟夫先生。”

孩子的母親鞠躬致謝,這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大概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對自己的兩個孩子來進行鼓勵。

“他們很可愛不是嗎?”那位老人笑得很是和藹。

劉青山手上有名冊,這才想起來,這位老者,就是本屆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約瑟夫·莫裏先生。

這位是全球首個完成腎移植的專家,因而獲獎。

老先生有一句名言:我活著只希望更多的人都能活著。

這份情懷,還是很令人敬佩的。

這時候,那位母親看到官員們又簇擁著一個人走過來,她連忙看看手上的名錄,臉上一喜,低頭對那個小男孩說道:

“布洛林,你不是喜歡看小說嗎,文學獎得主來啦。”

小男孩也就十一二歲的樣子,小家夥眼睛一亮,立刻迎了上來,他剛才看過獲獎者的大幅照片和簡介,有點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