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9章 商人國體各不同

被李易惦記的地方,守馬六甲海峽關鍵位置的,在大唐此刻叫薩廬都。

當地有人居住,還種地、捕魚呢。

沒有那個什麽教過來,地方都是他們的,他們生活狀態還可以。

他們在海邊和東部的平原地區居住的多,丘陵地帶的人相對少,不過也有人在那裏狩獵。

另外他們以交換東西生活,馬六甲海峽有船只路過,其他的地方不好停留。

尤其往大唐來,感覺新加坡是剩下一段海路的最後一個補給點一樣。

一般情況商人需要淡水,會在此上岸。

當地的居民也不懂得河裏的水可以賣錢這個道理,還領著別人去取水。

然後再看別人有什麽東西,雙方進行交換。

現在很多本地人聚集在一起,一早上烤魚吃。

他們自己捕魚比較費勁,不用網,用木頭矛,乘小船到海裏,看到有魚就紮。

再遠的地方他們也不去,換來的東西以鐵器和陶管居多。

他們自己采集胡椒、花椒、桂皮等東西給別人。

對於具體價格他們不是很懂,反正按照自己付出的和收獲的來看,很好。

“你們應該曬鹽,本來不應該教給你們,不過咱們大唐那裏的鹽田別人能看見,最終也會學去。”

面對著當地人,大唐這一撥四十艘海船和一艘蒸汽機船的隊伍頭領賈潼邊說邊比劃。

他能當頭領,不僅僅因為他是羽林飛騎的營長級人物,還有他的外語能力。

他出來之前,跟在長安和洛陽的夷商們學了九種以上的外語。

到了這邊,他連續換語言與對方交流,終於可以在某些單詞上達成共識。

魚就是船隊給抓的,過來後先補給了淡水,又美美地洗了個澡,雙方已經交流相處三天了。

他要教對方曬鹽,解放生產力,別用罐子煮來煮去的。

同時又給對方一大堆的農具,包括鋤頭、鐝頭,兩個不屬於同一個東西。

鋤頭以除為主,用來清理草,鐝頭以掘為主,刨土。

鋤頭前面更多為寬扁,鐝頭是長扁。

鎬頭是為了刨更深的土,包括碎石頭的。

當本地人拿到鐮刀的時候,好多人抱在一起哭,居然還有這麽好的東西。

賈潼帶領的隊伍很自然地得到了優待,當地人給唱歌、給跳舞,拿出來全部的香料。

賈潼決定這次的航行到此結束,不繼續向前,前面有別人。

他帶領隊伍上岸,繪制地圖、記錄物種,順便制作標本帶回去。

這裏繼續往別處走,有更多的東西,足夠他們收集,好木頭要砍伐。

待回程時,路過之前知道的地方,跟對方換糧食、木頭。

如此船隊會裝滿東西,而這裏,他們要幫忙建設,成為大唐船隊的據點。

對方吃著烤魚,同樣比劃著說,詢問具體情況,怎麽能把鹽一次弄一大堆?海水怎麽辦?

吃完早飯的烤魚,賈潼帶著一部分人和當地的一些人去海邊造鹽田,需要壘起來一塊又一塊的地方。

臨時制作耙鹽工具,教當地人如何操作。

其他的人進到當地人的水稻田裏幫忙除草,挽起褲腿、脫下鞋子進去,發現雜草就拔出來,比如稗子。

當地人的水稻是拋秧,不是插秧,進去後才爽呢,小腿上被劃出來一道又一道的印子,碰到水後,哎呀!

本地人感受到了大唐人的善意,其他的人可從來不幫忙幹活。

頭領看著賈潼,比劃著問:“你們和別人的人不一樣,你們為什麽幫我們?”

賈潼先是一愣,隨即露出笑容,告訴對方:“那些人為了賺錢,幫你們能賺到錢?該怎麽交換還是怎樣交換。

我們代表大唐皇帝的意志,我們在外的言行,體現的是一國風範。

不欺負比我們弱的人,不畏懼比我們壯的人,這就是大唐。”

“大唐?”頭領重復。

“大唐!”賈潼指著東北的方向。

“大唐!”頭領跟著指過去,眼中帶著希冀的神色。

中午的時候,又吃飯,本地人眉開眼笑,最近幾天,一直都是吃三頓飯,晚上那一頓吃到撐,然後睡覺。

不過今天不烤魚和燉魚了,賈潼跟兄弟們吃膩味了。

他們給制作煎魚、紅燒魚、幹鍋魚、鹽焗大蝦和螃蟹,拿當地留下的大米煮完了炒飯。

采野菜做魚湯,順便弄點鹹菜。

頭領兩眼發光,盯著看,不但看做菜的過程,還看大鐵鍋。

冶鐵整個世界上,此時很多地方都會。

包括非洲,非洲人懂得怎麽冶煉鐵礦石。

懂不代表就有,大唐更懂。

李易不告訴怎麽弄煤和指出來大型鐵礦的時候,大唐蒲津渡浮橋的鐵牛,消耗掉大唐當年近一半的鐵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