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2章 計劃略改絕重甲

一群不想睡覺的人其樂融融地坐在一起,李易用大鍋煮用船運來的海州那裏的海螺。

他不想讓大家吃辣的,影響年歲大的人睡眠質量。

火車一直在長安與洛陽之間跑,送東西和乘客,不去海州。

海州有船,在船上養著海螺過來,還有白蛤蜊。

海邊的百姓有李易制作的簡易玻璃水鏡,撈淺海的海鮮比較方便。

報紙上寫了,不準潛太深,超過三丈潛多了會生病。

十米一個大氣壓嘛!總在那個位置,多承受一個氣壓,得潛水病、減壓病概率就增加一大截。

別人說這樣的話,海邊百姓知道一樣要下去,為了多賺錢。

報紙上寫,百姓聽話,李東主說不好,咱們得懂事兒。

海州漁民撈上來,商人用船運,拿海水養著,順便讓海螺、白蛤蜊吐泥沙。

像家裏養豬,趕去賣的時候一樣,都是餓著,豬餓得直叫喚,賣豬的人不喂。

喂了食兒會增加重量,坑人不行啊!

在船上換海水,吐完沙子,別人願意買,買完回家吃著方便。

耍小心思耍一次、兩次別人被騙認了,再耍,大家都不買。

鄰裏之間、同行業之間傳,一傳十、十傳百。

“活海螺想是價錢不菲?”畢構見李易主動拿出辦法,用牙簽把海螺肉取出來看。

“十稅一,按照個頭大小賣,死了的一大堆賣兩三錢,給別人拿去摳出來剁碎喂雞鴨。”

李易不曉得具體價錢,價格有浮動,一天不同時間段價格都有變化。

海螺用海水養著送過來,越養越瘦。

海州到洛陽水路轉水路,十多天才能抵達,價格高。

渤海灣有海螺,能夠直接走黃河到洛陽,不過渤海灣的海軍多,他們有錢。

上次沒出海的海軍跟出海的海軍一同建窯,燒大陶罐子,能裝三十四斤水的陶罐。

海鮮他們捕出來做成罐頭,裝陶罐裏密封,像保存酒那樣。

或者用樹枝編小簍,用油紙一層層糊,同樣裝海鮮罐頭。

加上各種海鮮幹,用船運到壺口瀑布,在那裏賣。

冬天他們從渤海出發,到海州等火車,船歸大唐,他們自己操控,節省船錢,全是自己人。

海軍賣東西交的稅入戶部單獨的賬,到時候戶部撥款造船。

“雞鴨吃死去的海螺生病否?”劉幽求問,他在回憶自己當杭州刺史時的情形。

杭州挨著海,他卻不知道雞鴨怎麽吃海鮮,上任時間過短。

“剁碎放在那裏,不與其他食物攪拌,雞鴨自己知道能不能吃。”

李易知道百姓怎麽喂雞鴨鵝,往那一扔,讓家禽自己選擇。

“此法倒是好用。”劉幽求覺得有道理。

“十余萬人同去采松子,隊伍浩蕩,怕松子不夠采。”

李日知吃松子他會,采的話他不懂。

“老夫知道,一棵樹上能取上萬粒松子,那裏松林繁茂,往年無人采,今年當有大豐收。”

姚崇解答問題,他後來學習很勤奮,吃個松子和榛子、栗子,要弄明白。

說完他看李易,李易猶豫著點下頭。

李易沒去過大唐時候的那邊,天兵軍與骨利幹部要去的地方並非東北黑龍江。

他們在他那時的內蒙古和蒙古國東邊,還沒遇到小冰河時期,人為砍伐、放火燒的戰亂也未出現。

當地有大片的紅松林,描述是廣闊無垠。

這上哪判斷有多少樹?站在地上看松林,怎看出來廣闊的?熱氣球上又能看多遠?

“剛柔,一去幾百裏,人吃馬嚼,應送蒸汽機到松林邊,剝出松子帶回。”

張九齡看變瘦的海螺,想到運輸問題。

“嗯!”李易使勁點頭:“先采,在當地找地方晾曬,至少十台蒸汽機,一天能打多少噸?”

李易盤算,林子究竟能打出來多少松子?

“就十台,往後作其他用途,給馬、羊制作顆粒飼料。

帶上軲轆,以車的形式過去,趕上下大雪,動力輪在防滑鏈,非動力輪下面裝雪橇,如馬車一般。

容易出問題的地方帶上備用零件,莊子出工匠跟隨。”

李易改變計劃,開車去,別只把蒸汽機帶去。

“易弟,雪地和松軟的地,車軲轆不好走,防滑鏈是……”

李隆基剛才在聽,他想到個問題。

“軲轆上額外套個鏈子,增加摩擦力,在冰面、雪地、松軟的地方相對好用。

等搬到山上住時,我琢磨下履帶,一節一節拼起來的。

將來不管蒸汽機動力,還是內燃機,皆需要履帶。

我得好好學學機械傳動學,以前怎麽沒想到有一天需要用呢?”

李易遺憾,沒有老師教,只能自己看圖紙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