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0章 長安邊關結一情

當有資格進單間的人落座的時候,外面的西南蠻俘虜一隊隊出發。

他們已經知道積分什麽的其實無所謂,李東主最在乎是否歸心。

他們能找來的家人都到了,還沒有到的,就是被別人給弄走的,在等待的時候,更加賣力工作。

“易弟,此西南蠻俘虜可信?”李隆基把自己的餐盤放下,聽到宋德的匯報,問李易。

“一個官員被貶謫了,到嶺南那裏,九齡的家那邊,然後等著要回京城的時候,另一個好友見到了他和他的歌伎。

於是寫了一首詩,是: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李易把蘇軾的定風波搬出來,關鍵在於最後一句,此心安處是吾鄉。

李易曾經還認為大唐接受不了詞和曲,結果發現,大唐文人什麽都能接受。

再一想李白時候,李白寫詩可不是一律近體,他也長短句。

這就跟他那時的人一樣,聽歌和看詩,好不好,不在乎固定的節奏與格律。

人對美的欣賞其實有著共通性,包括西方歌劇使用茉莉花旋律。

“萬裏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李郎,好美!”永穆公主被迷到了。

“是啊,我抄的這個詩,那個人確實厲害。”

李易承認,自己在文學方面,比不了蘇軾,雖然自己也很努力地學過。

自己只能模仿,每一個人的風格模仿一下,但不入神。

不是自己寫不了入神的東西,是一旦寫出來,就表露出自己的內心,自己不願意把內心展露給其他人。

所以自己別看從小就開始學文學,卻永遠達不到巔峰。

自己不夠自信,不管在醫術、文學、音樂、美食、經商,等方面,始終處在恐懼狀態中。

想要獲得最高的地位,一直不行,故此自卑。

“李郎,你總說抄,你不抄的呢?我相信你。”

永穆公主不願意聽李易一寫出什麽好的詩就說抄,總是謙虛作甚啊。

李易端起酒杯,仰頭把二兩六十三度的白酒給灌下去,看著永穆公主說:“抄不抄都一樣,我有本事抄,就有本事自己寫。”

李易豪邁了,決定改變自己。

那些歷史上的詩人接受的教育,自己也接受過,而且自己所在的時空信息量多大呀!

何況自己隨時能查,有系統,系統……哎呀,系統挺好的,不知道它吃不吃飯?

系統:“……”感動ing……

“嗯!”永穆公主開心地夾她自己點的茄盒。

她覺得她見到李易之後,就像活在夢裏一樣,不,夢都不敢夢。

“易弟對邊民所治,當真有方。”

李隆基不管兒女情長,他對其他部族的治理方面最為鬧心。

今朝有降,明日復叛。不用,邊關有缺;用之,邊關不穩。

“百姓所圖,只在安穩。如狼群行規,強者當王。”李易對此有過研究。

誰強大,大多數人就會去依附。

但終究有人不是,這才叫脊梁。

最美麗的其實都是逆行者,當祖國處在貧窮落後階段時刻想盡辦法歸國的,就是榜樣。

當祖國發展起來,之前瞧不起祖國的人再回來,待遇就不一樣了,只是商業金錢上的關系。

李易不會去指責,但態度絕對不同,尤其是現在。

李易說著,給永穆公主夾了一個臘八蒜,已經腌制好了。

臘八蒜在任何時候都能腌制,就是醋和蒜。

臘月的時候為什麽好?那是專指北方。

北方溫度低,低溫環境下用陳醋來腌制臘八蒜,菌群少,有害的那種。

永穆公主扭頭看一眼小蘭,又看李易。

李易再夾一瓣蒜放到小蘭的碟子裏,小蘭看到蒜,低頭,一滴淚水掉到碗裏,她趕緊用筷子夾起來吃掉。

她已經很知足了,能夠坐在這個單間裏吃飯。

“不要吃太飽,吃完了,咱們去掃雪,主要是堆雪人。”

李易告訴永穆公主,一會兒有活動。

胡蘿蔔、竹掃帚什麽的他都叫人準備好了。

他的記憶中,小時候北方總是堆雪人。

後來大家都為了生活,或者說是生存,父母已經無暇帶著孩子堆雪人了。

大唐也沒有幾個人願意堆雪人,沒有意義。

李易想堆,堆給孩子們看。

應該回家呆著的孩子,現在都住在李家莊子了。

就是永穆公主要教導的孩子,人家家長放心,人走了,還是把孩子送過來。

“李郎,邊關的將士現在能吃到茄盒嗎?”永穆公主突然想起了吐蕃那裏的大唐將士。

“沒有,絕對吃不到,今年來不及。送東西也要送最需要的。”

李易擺擺手,他知道那邊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