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這個季節, 郎山的野山菌和土蜂蜜都是豐收的時候,拍完野山菌種植加工產業,韓靜如一行人又在江小滿和孫哲遠的陪同下, 去參觀了山巖等人的養蜂合作社。

如果說林下食用菌養殖業, 算是郎山的一個新興產業的話, 那麽, 養蜂產業可以說是郎山百姓祖傳的手藝了。

根據江夏提供的線索顯示,郎山人民養蜂取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呢。

為了增加節目的趣味性, 山巖帶著幾個徒弟,拉上攝制組, 翻山越嶺, 重新拍攝了郎山山民攀巖采蜜的過程。

看著山巖等人腰上拴著麻繩,從數百米的懸崖峭壁上,背著濕柴一點點往下滑, 借著燃燒濕柴的煙霧熏走了野蜂,艱難地攀附在巖壁上割蜜的場景, 饒是見多識廣的三位記者也忍不住咋舌:

怪不得山巖他們要下山成立養蜂合作社。

攀巖割蜜這活兒,真的是在拿命換錢啊!!

有了這樣驚險刺激的開頭,接下來,山民們利用祖輩對野蜂習性的掌握,下山成立養蜂合作社,把養蜂發展成一個地方產業的行為,就完全能說得通了。

江小滿還特別雞賊地把記者們帶到了老山坳子那邊。

看著村民們至今還住在長滿青苔的石頭房子裏, 三位記者都禁不住哽咽了。

郎山的山民同胞們這日子也太苦了吧?

看看這些長滿苔蘚的石頭房, 簡直每一塊石頭上都鐫刻著“貧窮”兩個字!

再看看村裏還沒上學的小娃娃們, 路還沒走穩當呢, 就開始笨拙地幫著家裏人一起挑揀剛撿回來的野山菌……寒靜如也是有孩子的,一時間眼淚都流下來了。

老山坳子這邊,是郎山鎮最早一批跟著山巖加入養蜂合作社的,原因很簡單,這幫人原本就是跟著山巖進山采蜜討生活的。

現在老大轉行做生意了,小弟們怎麽可能不跟緊老大的步伐?

山巖也沒有辜負鄉親們的信任。

郎山地區多山林花木,蜜源特別豐富,都不需要山民自己種植蜜源花卉,單靠蜜蜂在野外采集花蜜,一年就能割3~4茬土蜂蜜。

這邊的人均山林占有率,幾乎是山下村裏的數倍。也就是說,只要你家裏能拿的出足夠的啟動資金,山下的村民一家能放一百個蜂桶,老山坳子這邊,每家至少能放五百個蜂桶!

如果按照老一輩制作蜂桶的工藝,老山坳子這邊確實很少有人家能拿的出這麽大一筆錢,一口氣做幾百個蜂桶。

關鍵是江小滿這個摳門專業戶,另辟蹊徑,改良了野外蜂桶的制作工藝,用建材市場廉價批發來的實木邊角料做蜂桶,直接把蜂桶的成本價砍得只剩下一個零頭,這樣一來,就算是老山坳子最窮的人家,都能承擔得起幾百個蜂桶的前期成本。

山巖他們成立養蜂合作社之後,又借助鎮上的關系,找合作社和農行拿到了一批兩年免息的助農貸款,這下子,就連購買土蜂的啟動資金也有了。

現在的老山坳子,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蜂大村。

別看村裏的石頭房子破破爛爛的,實際上,等今年的冬蜜采收季過了之後,村裏家家戶戶年收入都能達到二十萬元!

之所以還沒蓋房子,是因為山巖已經跟鎮上商量好了,以後會在山下單獨圈一塊地,讓老山坳子的村民集體搬遷到山下。

以前是沒有這個條件,村民蓋不起房子,鎮上想把深山裏的老百姓遷出來,也承擔不起這麽高昂的搬遷成本。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山巖已經和鎮上談妥了,由郎山鎮解決搬遷的宅基地問題,願意下山的村民,自己出錢蓋房子,宅基地免費。

這麽做,主要也是為了解決孩子們的上學問題。

至於山裏的老房子,也不會拆掉,以後村裏人還要接著在這裏養蜂呢。

大人辛苦一點來回跑沒關系,總不能讓孩子們跑幾十裏山路去上學吧?也跑不動啊~

這也是老山坳子這邊的年輕人普遍學歷不高的主要原因。

雖然國家早就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更是取消了中小學學費,上學只需要交一點學雜費就行了,就算是農民家裏,也不是拿不出這筆錢,但問題是老山坳子這邊離山外最近的郎山小學,步行也要小半天時間啊!

學校第一節 課八點鐘開始,要想趕上這節課,老山坳子這邊的學生,淩晨四點就要起床,先在家裏吃好早飯,然後家裏人舉著火把把他們送出大山,這還是天氣好的時候,遇上刮風下雨,就只能請假不去學校了。

這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成績能好才怪!

更何況鎮上的初中比小學更遠。

很多人勉強糊弄到小學畢業,囫圇認識一些常用字,會算清楚家裏的開支,就不會再上初中了。

違反九年義務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