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第2/3頁)

“有了這個合同,以後大家再也不用擔心摘下來的茶葉賣不掉了,大家只要按照我們合作社的要求,好好把自己家的茶樹伺候好了,我可以跟大家保證,在家裏掙到的錢,不會比你們出去打工掙得少!”

光賣茶葉算什麽?

江小滿還沒有告訴他們,他打算先在郎山村試點,利用茶園的空閑時間,發展林下綜合種養殖經濟,種蘑菇、養雞、養山羊……到時候幾樣加起來,一畝地年入過萬也不是不可能。

只不過,雖然農大的老師們信誓旦旦說這項實驗早就取得成功了,但江小滿沒有親眼見到過,也不確定這種模式是不是適合他們郎山,所以,眼下只能先瞞著,讓茶農們先把自家的茶園照管好,等茶葉收入開始穩定之後,老百姓嘗到了甜頭,到時候他再推行林下經濟模式,就會輕松很多。

最主要的是,這件事情他還要和山巖、郎英等人私下商量一下,把整個計劃再完善完善,畢竟發展林下經濟,也不能號召老百姓把東西種下去、養出來就不管了,產出的菌菇、羊肉、土雞之類的,也要想辦法找渠道幫助茶農銷售出去。

羊肉和土雞、雞蛋之類的,他倒不是很擔心,畢竟現在生鮮冷鏈物流也很發達了,只要不再發生像去年那樣的超級流感,他和江魚直播的時候就能賣掉一部分,要是還有沒賣完的,到時候可以讓山巖幫忙,聯系一下市裏的一些酒店餐館之類的,給門店供貨也是一個很穩妥的銷售渠道。

蘑菇就更簡單了,可以鼓勵茶農多種植郎英那邊做菌菇醬需要的蘑菇品種,到時候蘑菇采收下來,直接賣給食品廠,既能幫郎英解決一下原材料供貨緊張的問題,又能順便給茶農解決農副產品銷路問題,運作好了,就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只不過,這中間畢竟還牽扯到食品廠采購和生鮮線上銷售的細節問題,還有這些茶農,是單個自己跟合作社簽訂供貨合同呢,還是以村為單位?這些都要考慮清楚,免得中間出現什麽矛盾。

事情千頭萬緒,但還是要一件一件的做。

拍完想要的素材之後,江小滿就和山巖一起回去了,先順帶著把山春花夫妻倆送回去。

“春花嫂子,你跟哥現在養雞場不做了,接下來打算做什麽呢?”路上,江小滿忍不住問道。

“我正想問你呢,小滿,你看你德志哥,除了養雞就只會開車,我們家還有一輛小貨車,你們合作社以後要不要搞個運輸隊什麽的?要的話,要不我讓你哥先在你這報個名?”

“嘿嘿~那咱們可想到一起去了,我也想著德志哥會開小貨車,我這邊還真打算成立一個運輸隊,德志哥向來穩重踏實,我想請他做運輸隊的隊長,德志哥你看行不行?”

郎德志大嘴一咧:“這有啥不行的?你哥我賺錢沒你厲害,這開車帶隊的本事你可不如我,前幾年咱們這發大水,縣裏征集貨車司機幫忙運送物資,我還報名去幫了好幾天忙呢,人家解放軍還誇我呢,說我這技術,去開軍車都能行。”

“你就吹吧!還開軍車?你好好把小滿的運輸隊給管好,別給他添麻煩,我就謝天謝地了!”山春花瞪了丈夫一眼。

幹了十幾年的養雞場黃了,夫妻倆確實萎靡沮喪了一陣子,可一想到以後可以跟著江小滿他們種茶葉,撿菌子,養土蜂,再加上運輸隊給開的工資,夫妻倆努努力,興許比自己開養雞場賺的也不少?

養雞場雖然天天能見到活錢,但遇到年成不好的時候,養的越多賠的越多,看著賣出去不少錢,最後一算賬,好家夥!一棚雞還賠了好幾千!

仔細想想,還不如找個工作拿穩定工資呢,最起碼旱澇保收,雖然不會發大財,但也不可能血本無歸,風險都是老板承擔著,他們做員工的,就好好把分內事做好就行了。

況且,他們已經私底下打聽過了,郎山村有些腦子靈活的人家,發現跟著江小滿比出去打工掙的多,今年家裏的男人們都沒出去打工,春天進山挖筍子、撿菌子、摘茶葉,順帶著自己家也養上幾十個蜂桶,初夏開始,山野菜出來了,又進山采山野菜、采二茬的菌子……

再加上住在家裏,農村花銷少,這麽裏外裏一算,半年下來,一家人居然攢了有七八萬塊錢!這還沒算上地裏的莊稼呢。

好吧,莊稼確實不值錢,但今年郎山村的鄉親們已經學精了,大夥兒都知道,等初夏這一茬野菜忙完之後,江小滿那邊就要去各家的菜園子裏收蔬菜做泡菜了。

因此,今年村裏好多人家都不種洋芋紅薯這些“傳統農作物”了,反而把自家的山地精耕細作,改種了本地辣椒、長豆角、嫩姜、刀豆、寶塔菜、大蒜之類的,這些都是去年江小滿那邊收的比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