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第2/3頁)

年輕人不愛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工業流水線對竹雕工藝品的成本沖擊,才是最致命的。

打個比方,同樣一個圖案的竹雕藝術品,純手工雕刻的話,起碼要賣一兩千才算回本,可要是換成機雕,成本可能還不到一百塊!

人家哪怕把零售價格翻兩倍呢,價格上也比純手工雕刻更有優勢。

學藝周期漫長,欣賞的人少,行業太冷門,再加上不賺錢,傳統竹雕工藝到了現代,簡直就像是後宮年老色衰被打入冷宮的妃嬪!

等等!

冷宮的廢妃起碼還管吃管住。

做竹雕的要是東西賣不出去,喝西北風都趕不上熱乎的!

這麽一想,這個行業會在時代的大潮中被無淘汰,以至於時至今日,還需要基層跟考古似的去“挖掘”一番,才能從犄角旮旯裏把這門手藝給挖出來,倒也正常……

只是,連江小滿這個兒子都不知道,他爹居然還是個“竹雕工藝傳承人”?

這感覺簡直就像小說裏寫的那樣,主角某天回到家,突然被老爸告知:崽兒啊,其實我們家有個皇位要傳給你……

咳!雖然他們家這個不是什麽皇位,但也挺驚人的了。

真正讓他詫異的是——

“爹,你啥時候去學的竹雕手藝?我咋不知道?”

“你怎麽可能知道?”江有糧翻了個白眼,“我當年跟著師傅學手藝那會兒,你還不知道在哪呢。”

江有糧年輕那會兒,郎山這邊出去打工的人還不多,大家祖輩都生活在大山裏,靠山吃山,什麽編筐的、打鐵的、磨豆腐的、做竹涼席的、打家具的……各種手藝人都有。

那個年代要衡量一個年輕人有沒有出息,能不能把女兒嫁給他,並不是看城裏有沒有房子(肯定沒有),也不看能拿出多少彩禮(基本都拿不出多少),大多看的是這小夥子除了種地之外,還有沒有什麽別的手藝。

因為手藝人吃香,所以那個年代拜師學藝都是有很多規矩的。

一般拜師的都要先在師父家白幹兩年活,跟著師父打打下手,也就是俗稱的考驗品行。

等過了這一關,師父才會帶你入門,教你些真本事……江有糧性子憨厚老實,特別得師父歡心,十四歲拜師,十六歲就跟著師父做一些小玩意兒了。

竹雕這一行雖然冷門,但手藝學好了,接的都是富貴人家的單子,尤其是本地一些大戶人家嫁女兒娶媳婦的,都要請人雕一整套過日子的家夥,因為要雕的東西多,一般都是把師傅請到家裏,管吃管喝,有時候東西多的,要幹上一兩年才能全部做完,是真正的“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只可惜江有糧運氣不好,空學了一門好手藝,還沒等他接過師父的衣缽、靠這門手藝賺錢養家,過上好日子呢,外面就開始流行那種工廠裏做出來的新式家具了。

年輕人結婚都要買什麽歐式啊法式的家具,嫌棄老式的雕花工藝太土了,而且價格還是新式家具的好幾倍,誰還會請幾個師傅在家裏養上幾個月,就為了做幾樣家具呢?

江有糧出師即失業,白白耽擱了那麽多年的功夫,學到的手藝是半點都沒用上!

辛苦學來的手藝沒辦法變現,就賺不到錢。

沒有錢,就娶不上媳婦。

就這樣,家境貧寒的江有糧,蹉跎半生,終於在某個趕集的上午,撿到了被人丟棄在集市角落裏的江小滿。

他有了兒子,也有了後半生的希望和依靠。

……

言歸正傳,有了兒子之後,為了養兒子,供兒子上大學,江有糧想盡辦法賺錢,所有能賺錢的活兒他都願意幹。竹雕這種不賺錢還可能賠錢的愛好,自然就被丟到了一邊。

因此,從小到大,江小滿只知道他爹心靈手巧,什麽木匠篾匠的活兒他都會做,卻不知道,他爹除了是個手藝人,還是個正兒八經的竹雕文化傳承人呢。

聽說當年帶他的那個老師傅,在本縣曾經小有名氣,很多大戶人家都願意請他去做家具,時至今日,本縣一些“名人故居”裏,還能看到不少這位老師傅的作品呢。

正因如此,縣文化局才從江有糧的雕刻技巧和籍貫上,猜測到這位有可能是那個老師傅的傳承人,所以才希望請他去一趟縣裏。

如果確定是本人的話,正好就留在縣裏,幫忙把這一塊已經斷掉的文化傳承重新續上。

“主要還是請有糧叔口述一下當年那位老師傅的生平,還有再找找咱們這邊有沒有其他同門,大家一起努力,重新把咱們郎山的竹雕文化給挖掘出來,發揚光大!”孫哲遠解釋道。

“那、爹你的意思呢?”江小滿決定尊重他爹的決定。

“去吧,也順便去看看你祖師爺留下的那些東西,我自己都沒看過呢。”江有糧惆悵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