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忙活了兩個多月, 江小滿覺得自己跑上跑下的,八塊腹肌都快練出來了,整個人也是又黑又瘦, 總算是把最後一批茶餅和剩下的山貨庫存都出清了。

累是真的累,可是賺錢也是真的賺錢。

扣掉之前收購茶餅和山貨的成本,還有雇人的工資、物流等等開銷, 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江小滿居然賺了一百多萬!

這個數目他根本沒敢跟村裏任何一個人說!

哪怕是他爹那裏,他也怕他老人家喝醉了酒說禿嚕嘴,只跟江有糧說自己掙了二十幾萬。

別人問起來, 他就說做這一行看著流水多,但其實毛利特別低,還要交稅, 村裏人一聽還要交稅,頓時就沒話說了。

畢竟這年頭哪怕再窮的人家, 也有電視機或者智能手機的, 想想新聞上說有些網紅動不動就要補好幾個億的稅, 老百姓不懂什麽是稅率,只隱約覺得好像做電商就是要交很多稅。

誤打誤撞的,居然叫江小滿這麽糊弄了過去。

雖然掙了不少錢,但是江小滿卻沒敢花, 全都暫時存到了銀行裏。

他已經和山巖商量好了,等今年的秋蜜季節忙完之後,他們要單獨和村裏商量一下,準備租地蓋廠房。

往後生意會越來越大, 總不能年年都在自家院子裏搞小作坊吧?

而且規模大了, 單靠人工也來不及, 還是得上一部分機器,再招一批穩定點的員工,到時候,他們的合作社就能轉變成“農戶 合作社 企業”的運營模式。

這種模式是已經得到市場證實的、比較適合農村創業的一種模式。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經過前些年紮堆返鄉創業潮的混亂之後,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在農村創業,除了項目要選好之外,鄉鄰間的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把農戶拉到合作社裏,成為創業團隊裏的一份子,帶著當地老百姓一起賺錢,似乎是很多同類型項目之所以成功的關鍵。

這也和江小滿最初的想法不謀而合。

他本來就是郎山村的人,比任何人都希望村裏的叔伯嬸娘們都能過上好日子,小孩子們都能有機會去考大學,而要吸引更多農戶加入合作社,就必須擴大生產規模。

所以,最遲等到明年春茶開采的季節,他們就必須要把自己的廠房建設起來了。

一百萬或許還不夠。

因為除了廠房之外,他們還要采購機器設備。

本來江小滿還不敢把步子邁得這麽大,不過,鎮上的扶貧幹部孫哲遠卻給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聽說他們鎮上大前年也有人想挖掘一下郎山的野茶,機器都買回來了,還花了好幾萬搞了個簡易廠房,沒想到做出來的綠茶因為毫無名氣,也沒有品牌傍身,老板自己也舍不得砸錢搞營銷,最後也只能去低端市場競爭。

累死累活一整年,年底算了算,居然還虧了十幾萬!

那個老板撐了兩年沒撐下去,把自己全家在外面辛苦打拼了十幾年的積蓄打了水漂不說,就連縣城的房子都賣了,老婆鬧著要跟他離婚,最後他實在是沒辦法,只能關了廠子,灰溜溜地跟著老婆繼續進廠打螺絲去了。

“他家的機器聽說還在的,而且就用了一年多,成色應該也不錯,你們要不要去看看?”打完電話,孫哲遠就把貨主的電話發了過來。

江小滿沒買過制茶機器,幸好山巖門路廣,從省城請了一個懂行的人過來,三人一起去了鎮上,只花了市場價三分之一的價格,就把人家一整套的制茶機器給買到手了。

孫哲遠說的沒錯,這機器起碼能有九成新,之所以一直賣不掉,是因為產量實在尷尬——大企業不需要這麽小的機器,小作坊又買不起,這個倒黴的貨主估計也是不懂行,被人給誆了。

山巖的朋友本來也勸他們,如果以後廠子想做大的話,最好一步到位,哪怕找銀行貸款呢,也要把廠房和機器弄好點。

不然過幾年再擴建,機器折舊也賣不了多少錢了,廠房擴建再批地,那價格估計早就是現在的好幾倍了。

江小滿考慮了一下,搖了搖頭,對山巖和他的朋友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巖哥,你別笑話我沒出息哈,其實我大學畢業回老家創業,本來就是想多陪陪我爹的。”

“我現在生意還沒做大呢,就沒時間陪他了,要是再擴大生產,真當了大老板,到時候一年到頭在外面跑,那我爹不又成了留守老人?”

“這樣吧巖哥,正好趁著今天,咱們把話說開了,往後,只要我爹還在,我做生意就不會離開郎山村,不管是養蜂還是做茶餅,我只要賺夠我和我爹的養老錢就滿足了。”

“其實我這段時間一直挺後悔的,覺得自己挺對不起我爹的,本來我回來就是想讓他享福的,結果現在生意越做越大,反倒連累我爹跟著我吃苦受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