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張選志早將審案事宜準備就緒, 領旨後便傳婷婷和權厚宰等人證到堂錄口供。

不久樂原君派去應昌挖屍首的人運回兩百多具無頭屍。

這些遺骨是在應昌互市遺址發掘出的,死前經過焚燒,有男有女, 有老有少。

運輸隊為避人耳目, 將屍骨裝在巨大的泡菜缸裏, 拿著朝鮮使節的路引通關, 躲過了閹黨盤查。

樂原君聲稱他是聽了權厚宰稟告,出於義憤才這麽做的。

東廠接手了這批骸骨,證實死者根本不是所謂的韃靼士兵。

慶德帝聞奏方知丟臉已丟出國門,怒令張選志派人去遼東逮捕翁子壯和張欽。

柳竹秋料定唐振奇必有動作,擔心張欽像高勇那樣被滅口, 提醒張選志戒備。

朝廷的逮捕令下達不到兩天, 張魯生派人來請她去錦衣衛衙門議事。

柳竹秋火速趕到,她現是欽封的三品散官, 張魯生在衙門裏接待她就不能向往常那樣隨便了, 雙方按官場禮儀拜見,互稱大人。

張魯生說:“今早本司在遼東的駐員李丁派了人來,據那人說李丁命他日夜兼程趕來給我拜壽。可我的生日早過了,李丁曾是我的親隨,不可能記錯這點。我感覺蹊蹺, 想請溫大人幫忙考究。”

他傳來那名信使,此人名叫王良, 是遼陽的普通軍戶。

柳竹秋問他臨行前上司都對他說過什麽, 王良回答:“李大人只說讓卑職快些來向張大人祝壽, 還交給卑職二百兩銀子做壽禮。”

張魯生已檢查過銀子及賀帖, 都無異常。

柳竹秋忽然想到一事, 忙問王良:“你是騎馬來的?”

見他點頭, 追問:“你離開遼陽時可曾受到關卡守兵嚴密搜查?”

王良又點點頭,說:“遼陽這幾日有匪患,各個城門關卡都查得很緊。卑職出城時也遭他們搜身,連包袱都被打開了。走時李大人叮囑不可對外說是錦衣衛的人,卑職才沒同那些人理論。”

柳竹秋命王良退下,向張魯生峻色道:“張大人,此事恐怕不妙,我擔心張欽和翁子壯要造反。”

王良是星宿名,位於西方白虎七宿的奎宿之北。在它旁邊的星宿名叫“策星”。

《史記·天官書》載:“王良策馬,車騎滿野。”

意思是當天空中的王良四星排列成行,而策星位置在王良星之前時,天下將會爆發戰亂。

“我估計李丁發現了張欽等人叛亂的苗頭,但自身已受到監視,怕信使被關防的人查獲,又找不可靠的人傳口信,是以找了這個王良。讓他騎馬來京拜壽,借謬誤引起您的重視,從而探究他的用意。”

張欽在遼東盤踞多年,根基極深,知道皇帝要清算他,必然不會束手就擒。

張魯生未敢大意,即刻入宮奏報。

慶德帝不信張欽有這膽量,出於謹慎,命山海關以北的各衛所加強戒備,並且加派一路人馬去捉拿欽犯。

四天後山東承宣布政司發來八百裏加急,稱張欽在遼陽起兵叛亂,殺死遼東都指揮使,並與韃靼右翼首領安臘塔汗勾結,兵分兩路南下。目前蓋州至金州、大寧至沈陽中衛兩線都陷入激戰。

這場叛亂是唐振奇一手促成的,他獲悉慶德帝下旨嚴查汪蓉案,預感張欽在劫難逃,怕受其牽連,派人去遼陽滅口。

張欽早收到風聲,已在加緊謀劃,途中遭遇刺客襲擊,得親信保護僥幸脫險。

他見皇帝和幹爹都急著來索命,決心拼個魚死網破,當夜襲殺遼東都指揮使,與翁子壯裏應外合占領了遼陽。

二人明白單靠手裏這點兵難以存活,於是投書安臘塔汗,聯合他夾擊漢軍,承諾攻下京師吞並中國後將黃河以北的土地獻給他。

軍情傳開,京師大震。

張欽手下的十萬叛軍尚不足懼,真正的威脅是安臘塔汗。

此人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後裔,十年前成為韃靼右翼首領,手下有五十萬人馬,從開平衛到泰寧衛以北的數千裏草原都是他的勢力範圍。

先帝時期蒙古三部長期爭鬥,放松了對本朝邊境的滋擾,兩國雖時有小摩擦,也還能維持大致的和平。

安臘塔汗統一蒙古右翼後,加緊了南侵的步伐,幾乎每隔兩三年邊境就會爆發一次大規模的戰事,雙方死傷都很慘重。

距離上次交鋒又過了三年,安臘塔汗時刻不忘卷土重來。認為這次張欽造反是天賜良機,悍然派兵響應。

此刻十萬蒙古鐵騎正在達裏泊湖畔集結,準備進襲宣府。

朝野上下如臨大敵,慶德帝急召群臣商議對策。各部司官員紛紛上書,舉薦平叛保國的將領,貢獻戰術戰略。

內閣從數以千計的奏疏中統計出一項明智的提案:建議朝廷派使節與安臘塔汗議和,避免兩線作戰,同時挫傷叛軍銳氣。

提出這一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只一人奮勇自薦為和談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