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6章 不是絲綢之路,而是白糖之路

大公四年二月,北京,紫禁城。

這裏現在成了大明天朝臨時的權力中樞了!

雖說新大明的第一首都在南京城,北京和廣州一樣,都只是陪都。但是自打朱和墭收復北京城開始,他就再沒回過南京。

而且在朱和墭從日本國奏凱而還,回到北京之後,更是將南京朝廷的衙門全都遷到了北京城,只是在南京設了個留守司,讓太上皇留在那裏看家。

朱大皇帝之所以要把朝廷暫時遷到北京,倒不是動了定都北京的念頭。而是為了盡快消化新收復的北方各省,同時也為了方便徹底收服漠南、漠北蒙古諸部和東北的明八旗。

這麽一大攤子事兒,看著就頭疼,辦起來就更不易了。

現在北方的淮北、山東、河南、北直隸、陜西、山西等六省都已經收復,遼東半島和遼西走廊合在一起設了個遼寧省(包括遼陽但不包括沈陽),所以需要朱和墭的朝廷整理的省一共有七個。

這七個省同新大明早前拿下的東南各省的情況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是這七省的財政都比較困難……它們要和江南一樣富,那也就沒有明末的亂子了。

雖然這七省財政困難,但是該花錢卻不能少花,所以大明朝廷整個搬到北京,盯著七省官員們,總歸能讓他們精打細算一些。

第二個不同則是這七省地盤上有大量的“無主產業”……這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朱和墭的朝廷當然不能任由這筆財富流失,畢竟他們已經通過發行“平遼債”預支了這筆財富。

所以大明朝廷必須把原本屬於清八旗、漢奸狗官和錦衣衛認證的清妖皇商和官商所擁有的土地,以及因為各種原因無人開墾,但又擁有開墾價值的土地都圈起來,分成一個個的田莊,再對它們進行估價,最後由南邊過來的大債主挑選……這事兒裏面的貓膩可不會少,大明朝廷如果不盯仔細一點,可就要吃虧了。

而且大明朝廷也不想那些“大債主”拿到土地後就扔在那裏,所以他們還得創造條件,幫助那些“大債主”們進行開發。這又是個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精細活兒,所以大明朝廷也不能離得太遠。

第三個不同,則是不包括遼寧省的其余六省地盤上的儒宗勢力很大!儒宗和鄉賢早就緊密結合在了一起,這六個省的鄉村精英,通過加入儒宗抱團,然後再成為鄉賢或是為鄉賢效力來獲利。

而且這六個省歷來又是鬧白蓮教比較兇的地方,許多世世代代搞白蓮教的地方豪強也混進了儒宗,這就讓儒宗勢力變得非常頑固。

雖然面對無敵的大明天兵,這幫宵小不敢公然反抗,對於清田均田也比較配合,擺在明面上的儒宗堂口也都作鳥獸散。但是儒宗還有暗堂……而且儒宗暗堂並不是大明抵達之前匆忙成立的,而是一直就存在的!

而且,儒宗和鄉賢在過去的幾年當中,已經成功的壟斷了北方各省鄉村的教育。這是理所當然的,學了“反經”的儒宗和手腕刀把子的鄉賢一拉手,就能完全免疫文字獄了。

另外,可以成為鄉賢的豪強背後往往都有一個龐大的宗族。雖然北方的大族因為頻繁的戰亂、饑荒、天災等原因,規模普遍比較小,但是北方鄉村的小家小戶更多。

而小家小戶對上抱成一團的宗族,其抵抗兼並的能力是遠遠比不上小宗族對上大宗族的……

所以現在儒宗和鄉賢的勢力表面上看是不存在了,可是在私底下他們依舊遍布北方六省的鄉村。

而朱和墭如果想要將儒宗的影響力壓到最低(徹底鏟除是有點困難的),他就得在北六省地面上搭建起一套儒門可以掌控的教育和晉升體系——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在北六省建立義務教育體系,同時開辦大量的小學(小學之下還有蒙學)、中學、大學,以便讓北方六省的知識精英們能有一個考試升級的路線。

這又是個慢工細活兒,而且還挺費錢的。

在整頓北方七省(包括遼寧)的同時,徹底收服漠南、漠北蒙古諸部和東北的明八旗的事兒也不能撂一邊兒。

而收服漠南、漠北蒙古諸部和東北的明八旗的活兒也不可能一錘子就搞定了……犁庭掃穴的事兒寫在紙面上那是爽的不行,但真的實施起來卻沒有多大效果。

因為東北、蒙古的地盤實在太大了!

光靠“掃”是永遠都掃不幹凈的,必須得“治”!

而朱和墭治理東北、蒙古的辦法,其實是抄大清朝的盟旗制度,不叫“盟旗”,改了一個字兒,叫“部旗”。也就是把草原上的蒙古人,東北遼寧省界之外的各族人口,都模仿八旗的組織模式,組成許多個可耕可戰可牧的旗,然後再將落幹個旗編組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