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瘋了,都瘋了!

常寧為了早一點把“野”在朝鮮不回家的康熙請回去搶救大清朝,他也是豁出去了。從北京到朝鮮海州,長達兩千多裏的慢慢長途,常寧愣是日夜兼程,僅僅花了十多天就走完了。不過整個人都累得有點脫了形,整個兒瘦了一圈,一張小白臉曬成了小黑臉,臉上的灰塵看著都挺厚了……

他領著半個佐領的護軍和十幾個戈什哈抵達海州的時候,康熙皇帝並不在行宮,而是去海邊上的一座大營裏面看練兵去了。

留守在行宮裏面的明珠還想讓常寧洗漱休息一番,然後在行宮等康熙回來。可是常寧哪裏等得了?大清朝都要沒了,他哪兒還顧得上臉面?

於是就催促明珠領著他去了海州大營。

到了那裏常寧才發現,海州大營的校場中正在舉行閱兵。占地極大的校場上,無數的士兵正在鼓聲、號聲、口令聲的指揮下或前進、或後退、或變陣。整齊的腳步激起漫天塵土。一隊隊的士兵結成參領橫隊或參領縱隊,繞著校場行進,然後在康熙皇帝和一群大臣當前通過。

每一名穿著棉甲,戴著槍盔的清軍士兵,不是扛著長槍,就是握著一支燧發槍,其中相當一部分的燧發槍的槍口還安上了一把套筒刺刀。

套筒刺刀其實就是在一個可以套上槍管的金屬圓筒上安了一把槍刺,技術難度有一點,但並不太高,而且還有一些湊合著用的辦法。

譬如在槍管外包一層布,以便讓做得比較大的套筒可以緊緊固定在槍口……雖然這麽幹會讓刺刀很難拔下來,不過可以湊合著紮人了。

如果不是在漢城之戰中領教到了刺刀在肉搏中的“妙用”——可以插在一支裝了彈藥的燧發槍的槍口上,然後很不講武德的在和敵人肉搏時突然開火!這種不太好用的刺刀是不可能那麽快就變成清軍燧發槍兵的標配的。

但是在實戰效果這個硬道理的推動下,康熙領導下的清軍的進步,還是非常顯著的。

除了套筒刺刀之外,清軍擲彈兵使用火繩槍也迅速的被剛剛制造或者從荷蘭人那裏買來的燧發槍給取代了。

每個在朝鮮的清軍步軍佐領中的燧發槍數量,正在逐步增加至一百二十支。

雖然駐朝清軍的武備升級還沒有完成,但是康熙皇帝對於這次軍事小改革的進度,還是頗為滿意的。

在他看來,最晚到康熙十八年的夏天,駐朝鮮的清軍就能完成換裝,訓練水平也能再上一個台階。

如果再要和朱和墭較量,“平面”(打平)將會大大增加……

當然了,對於核心人口只有八九十萬的大清而言,和擁有三千多萬人口的新大明打平,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平著平著,大清就被新大明給擺平了。

所以康熙現在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如何體面的、安全的從朝鮮撤退,最好還能滿載而歸。

雖然朝鮮北方三道並沒有多少油水,但是能搶回幾十萬精壯人口去給新八旗子弟們當奴隸也是好的。

就在康熙琢磨這事兒的時候,他忽然聽見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響動,扭頭一看,發現明珠正領著一個又黑又瘦,穿著件臟兮兮的黑色馬褂的青年飛馬過來。那青年看著有點眼熟,但一下又想不起是誰?

就在這時,那青年突然用沙啞的聲音沖著康熙大喊:“皇兄,皇兄……”

皇兄?

常寧?

八大……胡同!

發現這個黑不溜秋的青年居然是自己的親弟弟常寧,康熙不知怎麽就聯想到了八大胡同!

康熙的心肝都拎起來了……北京不會又被誰給偷襲了吧?

“皇兄,皇兄,我是常寧啊!您認不出我了嗎?”

常寧飛馬到了康熙的馬前,看見康熙一臉的錯愕,頓時就眼淚汪汪起來了。

康熙連忙問:“常,常寧,你怎麽來了?是不是北京城又……”

常寧並沒有聽明白康熙在問什麽,就自顧自地說:“皇兄,出大事兒了!”

大事兒?

康熙的心臟都快從胸腔當中跳出來了,整個人緊張的不行,看著自己這個不靠譜的兄弟,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常寧接著又道:“吳應熊在一月初的時候稱帝了!”

吳應熊稱帝?

就這個?

康熙愣了愣,然後看著風塵仆仆的常寧就問:“常寧,你就為這事兒來朝鮮的?”

康熙當然已經知道吳應熊稱帝的事兒了。

潛伏在上海的李光地在一月底的時候就派了條快船,把這個消息送到了朝鮮海州。

康熙自然是不在乎的,吳應熊當大總統還是當周天子,對大清而言根本沒有區別。

“還有呢!”看到康熙一臉的不在乎,常寧接著又道,“吳應熊稱帝之後還要領頭發起五路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