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寶鈔、下餌(第2/3頁)

這話包三兒自己都不信,他覺得,這肯定是那個討飯出身的,看著人家家裏金山銀海,自家卻窮的到處捉襟見肘,仇富之下,想出來的無賴招式。

可這話能和人子孫說?不能啊,只要這天下還姓朱,他就得給這個不著調,禍害了這個朝代一二百年的無賴金融制度找出個遮羞布來。

說起來這個朝代的皇帝雖然奇葩多,但興趣愛好奇葩不代表就沒腦子,難道就沒有一個皇帝看透過這寶鈔的不妥當?肯定是有的。可一來就像是皇帝心下琢磨的那樣,將這個當成了國庫銀錢不足時的後手,二來就是顧忌這被套上無數光環的□□皇帝首發的名頭,故而從沒有人想過將這個給禁止了,久而久之,在一代代皇帝銀錢不湊手的時候一次次刷下限之後,這寶鈔才貶值到了如今的地步。

如今包三兒給尋出了這麽一個好理由……他小心地看了看那坐在上座的皇帝。

這位算的上是大明有史以來數得著的富裕皇帝了,還是個自小就看著變法掙錢的皇帝,嗯,現在還是第一個擴建京城的皇帝,如此之多的作為之下,這皇帝能不想混個賢名?能不想著當一回英主?只要他想,或許這寶鈔啊,就能有一個了結了。

“陛下,弘治初年的時候,一貫寶鈔就只值一文了,細算起來的話,這面值……印制的花銷都打不平,您說,在這麽下去朝廷的威信何存?”

朝廷威信?是了,這畢竟是朝廷發行的,越是不值錢,那就越是再打朝廷的臉面啊!這事兒不想不覺得,一想……朝廷諸公這麽些年視而不見,和掩耳盜鈴有什麽區別。

皇帝捂著額頭,垂著眼簾,重重的嘆了口氣,有心想說點什麽,可擡眼一看邊上這些人噤若寒蟬的模樣,皇帝又收回了心思。

說什麽呢?沒什麽好說的,若非包三兒這個膽子大,不知道避諱的,怕是永遠都沒人會給他說透這些吧,既然這樣,說不說的,還有什麽意義?

皇帝明明才十七八歲,這一聲嘆息下去,整個狀態憑空就老了好幾歲。那種沉重的帝國壓力,即使無形,也讓人感受的十分明顯。

看著這樣的皇帝,包三兒心下微微吐了口氣。棒子給過了,那接下來就該給個甜棗了。他畢竟是臣下,一次兩次的針對時弊還好,若是一直這麽下去,只提出麻煩而不給皇帝解決麻煩,那到了後頭,皇帝怕是再也不會想要見到他了,那樣的話,他還怎麽抱大腿?

“陛下,其實咱們缺錢,並非沒有旁的法子的。”

“哦,你說說,還有什麽法子?”

皇帝是個愛財的,斂財的法子自是懂得不少,因為懂得多,也試過不少手段,所以他不覺得包三兒還有比他這坐在皇位上,俯視天下的人知道的還多。只是這會兒整個屋子都安靜的嚇人,就想借著包三兒說話緩和一下氣氛。

不想他這隨口一問,嘿,還真是問出了一點東西來。

“若是臣猜的不錯,朝臣們許是常對陛下說,天下財富如河,總數就這麽些,陛下這裏多了,旁處就少了,可是?”

對,這個時候的財富理論就是這麽有趣,他們總覺得財富是固定的,是就這麽一些的。哪怕再是什麽大儒呢,也一樣是這個調調,這或許就是獨尊儒術的後遺症吧,每一個經濟頭腦靈活的。

當然,包三兒這會兒也不敢挑釁權威學術的政治地位,螻蟻一樣的人,生這樣的膽子,那是找死呢。

可他能用巧借一些外殼,從別處破局啊!

“咱們這裏是一條河,總數有限,可若是這水從外頭來呢?”

“難不成你是想說重新開海?再下西洋?這確實是個法子,朝中也不乏有如此論調的人,可想要辦成這個事兒,先期要投入的卻很是不少,不說那些大船要如何的拋費,光是重新訓練水軍就不是個小數,朝中可未必負擔的起。”

作為摟錢小能手,皇帝對開海的好處還是知道些的。旁的不說,那些海商的富裕他就相當的眼紅,不知道讓錦衣衛去探聽了多少回。可這事兒不是他是皇帝就能獨自決定的,光是一個成本,就能讓戶部那些人哭死在太和殿上了。

開海?包三兒聽著還真覺得挺好,最起碼南洋那邊糧食多啊,一年三熟呢,若是走的好了,將來還怕什麽?

不過這會兒他要說的不是這個,步子沒想邁的那麽快,他盯上的是隔壁。

“陛下,咱們金銀比例是多少?”

“1:7啊,怎麽了?”

“那您可知道隔著一個海峽的東瀛矮子那兒,他們比例是多少?”

“多少?”

“1:5”

“嗯?多少?1:5?你沒弄錯?”

皇帝驚呆了,邊上修了一場閉口禪的眾人也驚呆了,一個個的眼睛全都變成了銅鈴,想想自家皇帝缺錢的一年好幾回抄家的困難勁,眼淚不爭氣的從嘴角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