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第2/3頁)

柳漁想了想,道:“那是從前兩家鋪子的情況,陸二哥你現在也開了一家鋪子,如果加上我這家繡莊,咱們這裏是四家鋪子,十匹的話吃不下來嗎?”

柳漁自己心裏是有數的,款式多自然好過單款囤貨多,可是現在情況就擺在眼前,只能硬闖一闖,她自己那邊每款每色兩匹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三匹的話會有壓力,繡莊開的時間還短,她其實還料不太準,心裏有些懸。

陸承宗搖頭,“難,鎮子上的店銷得多的是各色布料,稍貴一些的綢緞類雖然也帶著賣,但並不如布料好銷的,往年我們五匹布,兩匹送到長豐鎮,三匹留在縣裏,而各類絲綢,基本上只能往鎮裏送一匹,另四匹都留在縣裏,這也是縣裏這家倉庫能騰出那麽多料子來的原因。”

也就是說,就算陸承璋還開了一家,中高档料子鎮上兩家店加在一處也只吃得下兩匹,縣裏這家四匹,但每年都會有積存,真正能消耗的其實是三匹的量。

原本陸承璋到溪風鎮開了分店,他們陸家消耗五匹的量相對來說會輕松一些,可現在錢家那邊一生變故,五匹變十匹,只一個周轉不良,一兩年就能壓垮陸豐。

那麽陸家眼下能選擇的路就是退出從布號拿貨這個隊伍,重回到從前從布莊拿貨的景況。

可賺慣了四五成利,誰還甘心只賺三成呢。

陸承璋看了看柳漁,想到如意繡莊那紅火的生意,心思就動了起來,可想到從前自己千不甘萬不願讓柳漁搭他們的路子拿貨,又覺尷尬。

倒是陸承宗,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心理負擔,直接問道:“你們這趟不知是打算怎麽拿貨的?”

這話陸家父子之前都沒細問過柳漁,因為陸家自己能輕松消耗五匹,不管柳漁拿多少,他們只需要在總數上添就行,哪怕每樣一匹都沒關系,布號那邊只是設置了一個最小限制值,往上卻無所謂,十一匹一拿也行。

柳漁沉吟,道:“不瞞你們,我們本錢上有些吃緊,這一趟我只帶了三百兩出來,預備留幾十兩進繡線,其他的就都進布,為了款式能多點,是準備先一樣拿一匹的,但現在這個情況,我每款每色拿兩匹不成問題。”

至於三匹,還不確定是不是能做到的事情,柳漁不敢先誇海口。

陸承宗眼睛已經亮了,“若你那邊能拿下兩匹,那就有七匹了,就還剩三匹的缺口。”

三匹的缺口,這比一開始看著十匹像個天文數字一樣,已經是進了一大階了,陸承璋從來沒有一刻像此時一樣,看柳漁像看個救星。

一時喜,一時又憂,三匹,相比起五匹的缺聽著是少了,可三匹也是他們陸豐在縣裏的店一季的銷售總量,也就是說,多出來的三匹,相當於一家縣裏三開間的陸豐布鋪單季總鋪貨量。

還是愁人的。

陸承璋喃喃,道:“這時候咱們家要是還有一家縣裏的鋪子就好了。”

現哪裏去生出一家縣裏的鋪子來,陸承宗嘆氣,道:“等爹回來,看看布號那邊肯不肯通融吧。”

近一兩年內他們家想再有一家大布鋪,在陸承宗看來只有陸承驍有可能有本事開起來,可再開鋪子那是以後的事,遠水救不了近火,眼前秋布先得能順利進到。

柳漁心下嘆息,縣裏的鋪子沒有,鎮上的繡鋪倒是有一家,不過絲綢類的量要得極小罷了。

衛氏和柳漁與崔二娘往來一向是親近的,繡莊開業,崔二娘人雖未到,禮卻托陳氏帶到了,兩家親厚,能拿到更低價布匹這樣的事柳漁和衛氏自然不會忘了崔二娘,但她們自己本身就是搭的陸家的路子,自然不好讓崔二娘等陸家拿了貨回去後再從陸家勻,這其實相當於讓陸家墊錢了,並不合適。

所以早在陸洵通知她來洪都拿貨的日期時,柳漁就在縣碼頭找了個會往返長豐鎮的船娘給崔二娘捎過信,問的就是秋布進貨的事,先看崔二娘有沒有這個需求和意向,有的話再由她跟陸洵這邊商量,或是就由她自己幫崔二娘帶回來就成。

但崔二娘的回信是她那邊秋布有不少積壓,進得太少不好意思搭陸家的路子,想的是下一趟進貨再從陸家手上進,不用跟洪都府布號一個價,只要比布莊給的稍優惠些,她往後的布就都從陸家拿,連去袁州都省了。

但這事,崔二娘的意思是柳漁還沒嫁進陸家,最好先不提,左右她這一趟也要不了多少布,索性等柳漁和陸承驍成婚後,她勉強也跟陸家沾個親了,到時候備上禮親自去找陳氏,托一托,也免了柳漁替她張口。

秋衣的話,崔二娘是準備讓柳漁再放一些到她那裏代售,還跟從前一個合作法。

所以陸家眼前這個坎,崔二娘那邊一樣是遠水救不了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