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第3/4頁)

陳氏領會得,點了點頭,接過那紅封袖進袖裏。

外邊陸承驍讓舞獅隊的鼓樂暫停,衛氏的致詞還算順當,大意是一些套話,又把三日內購成衣或定制成衣讓利兩成的話說了,有陸柳兩家人帶著一鼓掌,鼓樂手喝采,圍觀眾人都被帶起了情緒,場面一時倒頗熱鬧。

遠處街頭,周瓊英一行四人來了,除了她,她娘周太太,兩位嫂子也一起來湊趣。

要說這是周瓊英一早回娘家問她娘討主意,把柳家給的請帖和紅票都給看了,大致說了家裏其他人送的什麽,以及之前她家開鋪子時柳家送過二兩賀儀的事。

她難就難在,柳家從前送了二兩,這回又送了一兩紅票,她不好只回二兩,三兩成單不好聽,四兩又太多了些,舍不得,當然,這話當著家裏兩個嫂子周瓊英是沒好意思說的,但周太太聽明白了。

她接過那張做得頗精致的紅票看了看,眉一挑:“這柳家還挺舍得的。”

給女兒支招:“我看你封個二兩也行,再去她鋪子裏看看,只要衣裳款式還過得去,那就把這紅票用了再額外多買一套,就是人情了,誰都挑不出理的。”

周瓊英明白了,笑道:“衣裳是指定好看的,我這位妯娌今年端午就給我小姑子做過一身衣裳了,手藝是極好的。”

當即就在家裏拿了紅紙,寫了賀詞,包了二兩銀票進去。

周太太頗有商家太太的精明,聽說柳家姑娘手藝不錯,也動了心思。

柳家人以後日子不差,又只隔著一條街做生意,這樣的喜事與其在家裝不知道還不如體體面面去湊個熱鬧。

她們周家在縣裏開著糧油鋪,也不是那等日子吃緊的,索性也跟女兒一樣,包了個二兩的紅封,準備一起道賀去了,衣服真看得上眼,她也給自己買上一套,算是捧個人場,給自家女兒在公婆和未來妯娌那裏做個面子,新店開業第一天還能有些讓利,省了銀錢還賺了人情和體面的好事。

而周家兩個兒媳,從上回陸承璋來問公爹討主意起,就沒少聽家裏人談起柳家怎麽發跡的,一時也有些好奇,婆婆送了禮,她們做兒媳的不需要再另外備禮,索性也去瞧個熱鬧。

這就有了一家子母女婆媳四人一起往北街來的這一幕。

她們到北街的時候,正聽到那一句讓利兩成,還沒過去,陸承驍已經把爆竹點了,一時鼓樂齊鳴,敲鑼打鼓舞獅的好不熱鬧。

等爆竹燃過,正要往前去,見一輛馬車來了,將將在如意繡莊門口停下,周太太原以為是舞獅等住了那馬車去路,卻見下一刻車夫把馬車車門打開,竟是就要在這裏下車了。

車夫把踩腳的車凳放好,車上先下來個婆子,轉身伸手去扶車裏的人,一只手搭上那婆子手中,一個頭戴金釵的婦人下得車來,周太太一看清來人,身子下意識前傾幾分。

她喃喃自語:“秦太太?”

然後就看到車裏依次又下來兩個妙齡少女,不是曾經遠遠見過一回的秦家姑娘是誰。

周瓊英見她娘這反應,低聲問道:“娘,您認得啊?”

周太太點頭,心思不在周瓊英的問話上,而是極快的盤算著怎麽想個轍兒上去打聲招呼。

卻見那婆子引路,母女三人已經向前去了,周太太急急跟上前去,還沒想好怎麽搭話才不唐突,就見幾人腳步微轉,走向如意繡莊。

引路的婆子在門口便先含笑問哪位是柳太太,見衛氏應聲,從袖中取出一個紅封,雙手捧了遞了過去,笑道:“我們老爺是縣衙戶房書辦,這是我們家太太小姐,今日特來賀您開業大喜。”

衛氏一下反應過來,戶房書辦她還是知道的,衙裏統管征錢糧地丁的書辦,從來都有流水的縣官,鐵打的三班六房一說,戶房書辦手裏一本祖傳“魚鱗冊”是法寶,縣裏的錢糧地丁征收之務要辦好全倚戶房書辦那本來魚鱗冊,就連縣太爺待戶房書辦都頗客氣的,算是六房中最闊的一房。

她們送了紅票出去,原只當是個人情,怎麽也沒想到對方竟會送了賀儀前來,一時也是驚住,好在兒子在縣衙呆了兩年,幾位主官的姓氏衛氏還是知道的,當即極客氣的與那婦人一禮,笑著道:“秦太太實在太客氣,多謝多謝,裏面請。”

不止衛氏驚訝,外邊還沒進門的周太太也驚呆了,柳家有什麽來頭嗎?怎麽鋪子開業能讓秦太太親自來道賀?

她這般想著,不知不覺竟低聲說了出來,周瓊英和她兩個嫂子已經聽到那婆子自報家門的話了,聽著是戶房書辦,衙門裏的人,周瓊英想了想,道:“柳家長子是個捕快,是不是一個衙門裏任事,有些交情?”

作者有話說:

本來想把開業寫完的,但頭痛,頭頂發脹的毛病又犯了,有點難受,今天就不加更了,想早點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