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第3/5頁)

“等存山忙完,估摸著要去他家走一趟。”

葉虎夫妻倆肯定要請客的,是感謝,也是再看看葉存山能不能提點小虎幾句。

他們這邊對完賬,葉存山還沒回來。

葉旺祖就從家裏過來,留了葉延,晚上一塊兒吃飯,又閑聊了些旁的事情,等葉存山回來才散。

出去一趟,本來是為了拜見杜先生的,頂不住杜知春花孔雀的性格,在府城三年多給他憋壞了,到了蔚縣老家,就藏不住本性,都沒休息,就連著開詩會。

葉存山去縣裏,就撞上了。

除卻書院書生,還有一些老秀才,本地才子與昔日同窗也在。

甚至縣老爺都被杜知春請來了,這場酒沒法拒絕。

杜先生愛酒,縣老爺跟他們是一家,也愛酒,杜知春是個能喝的,全場就他們兩個新科舉人,更是被圍著灌。

葉存山回來沒說話心情,簡單洗漱倒頭就睡,睡到日上三竿,再也不想出門。

雲程跟存銀已經開始疊元寶,還教圓圓疊。

葉存山出來,抱著一壺清茶喝,不解渴,說一句話就要喝一口。

主要是跟雲程講煤鋪子那些人的情況。

都好著,有大半都重新組建家庭了。

徐風老大難拖著,孫陽有樣學樣也拖著,萬掌櫃給他倆說過幾次煤,說得煩了,就講他倆不如湊合著過算了。

然後他倆被這話驚到,往後幾天都避著對方。

被人提醒了另一種可能,加上多年感情積累,本就有好感,覺著躲著不是事兒,再重新接觸也怪怪的,最後幾經試探,還是走到了一起。

存銀給聽得一愣一愣的,“我記得徐風是比孫陽大好多歲吧?”

葉存山點頭,“大了十歲,老大哥了。”

存銀垂眸,下意識掰掰手指。

葉存山問他算什麽,存銀說:“我們才隔了八歲吧?”

年幼時這差距明顯,長大了看就還好。

二十多歲的男人不顯年紀,跟十幾歲的小哥兒對比,只多了沉穩內斂。

存銀悄悄看葉存山一眼,覺得他也能找大幾歲的。

葉存山當他是沒年歲概念,沒多解釋,反正存銀也不會找特別大的男人。

“他倆不一樣,算特殊情況了。”

其他就搭著說了些詩會的事,還有杜家去京都的事,跟雲程轉述了杜知秋的合作意思。

“他說他借鑒了話本鋪子的‘信件’模式,咱們鋪子不是有留地址,外地書生可以寫信交流交友嗎?還有附帶寫作小技巧和文章分析。他將這種模式,用到了科舉書籍上,在蔚縣小範圍試水過,已經將完整的經營計劃做好,只等去京都大展拳腳。”

這是杜知秋在京都站穩腳跟的敲門磚,他們杜家書齋鋪面多人脈廣,以此思路對科舉用書做改進,可以與天下學子對話。

比他們話本鋪子的信件少了一道,因為他們可以當地收集當地交流。

京都發出的就又不一樣,大家按需購買就成。

雲程可太欣賞杜知秋的事業心了。

他問:“那跟我呢?跟我怎麽合作?”

葉存山說:“他讓你寫一篇話本,最好是新穎的套路,但還是主流爽文,到時就是你在京都的首部作品。科舉用書的改進,是需要長久經營才能見效的東西,流行話本才是獲得話語權的第一步。”

用作品推廣,到來年春闈後,也該有一批有才之士來應聘,可以在京都快速招攬篩選,組建新的管理班底,開分店。

分店雲程可以接受慢一點,關鍵是好的合夥人難得。

杜知秋承諾會好好經營雲程鋪子裏的作品,即使到時書齋方面有不和,他也可以以朋友的資格提見。

到京都以後,不和的概率就很低。

他們跟京都的人打過交道,沒誰說禮部尚書家跟太師府家關系不好。

這是雲程想要的合作,他開心了。

葉存山歇會兒就沐浴更衣,焚香去酒氣,午飯後隨族兄弟一起進祠堂,擦祖先牌位。

第二天早上,換上舉人青衣,由雲程給他束發,還稍稍修了下眉毛,一家四口結伴去祠堂。

按照這時的規矩,祭祖前,小輩都要有參與,不能幹等著。

葉存山到地方後就跟他們分開,去葉根那邊。

同齡族兄弟裏比較出息的都在,葉大作為親爹,很快湊了過來,沒人趕他,他就跟旁邊看著。

圓圓還小,要大人帶。

這邊一起的還有挺多族裏的娃崽,給存銀跟雲程的任務就是帶孩子。

進祠堂前,要保證他們衣衫整潔,再給他們洗手就成。

旁邊還有別的哥兒姐兒在,這年歲的人活潑一些,礙於祭祖氣氛,不好找人搭話閑聊,相處下來很順利。

跟上回考中秀才時回鄉報喜一樣,雲程想把這畫面都記下來。

上回考中秀才,他是全程用腦子記,回去後回憶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