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寫話本(第2/2頁)

晚上葉存山下學,也會跟葉存山聊聊他從前出去走商遇見的事。

風土人情是為了增加環境真實感,從葉存山這裏取材,則是想要點人設真實感——是孤身在外時,看見新鮮事,不公的事,遭遇困境獲得喜悅的感覺。

搞完這些,雲程才定好主要寫什麽。

初始地點選在了上水縣,是蔚縣往西百余裏的一個窮破縣城,位於西山府。

山多,地少,溪流細長,田地不豐,沒有運河。外地商人過路只留宿,搭著賣貨物,少有把那裏當做最終目的地的。

那裏貢院小,每到考試時節,考生們便會就近去別地考。

雲程在現代時有過相關了解,一般考試的地方,應該是國家撥銀子修蓋,當地賦稅有部分會用於這裏。

包括書院讀書好的書生,給他們的米糧銀兩,都有出處。

葉存山說是有給,但不夠。

早年可能是國庫空虛,又或者財政大臣為了省銀子精打細算的緣故,是根據往年考生人數來計算貢院面積,以面積計算所需公費。

這也沒毛病,總不能當地考生百來個,去修蓋一個可以容納數千人的大貢院吧?

科舉是大事,隔幾年就會有書生去趕考,每年還有學政巡查,跟科舉相關的考試,還有提學官監考,這筆銀子沒有地方官敢貪墨,按著朝廷撥分的銀兩,地方鄉紳還捐贈了些,最終蓋出來的,只夠容納兩百余人。

這跟沒有一樣,提學使巡考地方,不會為了他們那麽點人跑一趟。

年年懸牌公布考試日子跟地點時,他們都要早早收拾行囊,奔往他鄉。

因此,他們比普通書生更有趕考經驗。

雲程磨好了數支炭筆尖尖,在回憶西山府當地情況時,尋到了落筆基調。

淡淡的,沒有激烈沖突跟肆意貶低,沒跳出來極品說他一定考不上。

在這種平淡裏,大家的情緒趨近於麻木習慣。

習慣了家裏考生、身邊考生每過一陣子都會結伴出去,然後再結伴回來。

一路帶些糙餅幹糧,掏空的水葫蘆裏灌進一瓢泡化了碎糖塊的水,是行李裏最奢侈的東西。

早起收拾洗漱,能背起的破考籃被爹爹再次修補——往破布簾子上多蓋了一塊滿是拼接痕跡的油紙,可以防雨防水。

父母沒出過遠門,也知道書生面皮薄,要臉面,這東西拿不出手,便跟兒子說:“要麽把油紙放考籃裏頭,把書裹著?”

故事由這麽一個很日常很有煙火氣的開篇展開。

出村時,跟一路遇見的幾個鄰居打招呼,然後到村口大樹下,等待同伴。

不刻意安排帶有烈性情緒的打臉節奏,雲程也有寫作本能在,第一個大的情緒波動點就在這裏。

到了約定時辰,他們有一個同窗沒有到。

書生隱約猜到了原因。

第一把小刀給到這位遲到的同窗。

用書生的視角,簡要寫下他的情況。

家境貧寒,日子拮據,性情豁達,樂於助人,是他們這些後輩們的老大哥,讀書路上得到過他的許多指點,心態崩時被灌過心靈雞湯。從前以為這條路會有老大哥一直帶著他們走,現在發現,曾經的領路人,停在了半路上。

他們看不見前路還有多長,不知道此時回頭會不會及時止損。

也是這裏,主角的特殊點被突出,他成了下一任的領路人。

離開山村,去到上水縣。

水路快,一路不需要繞路,租一條船,可以沿路北上直達京都。

但他們身上的銀錢不夠,全部加起來倒是夠租船了,但沒有一文錢落下,租了船就兩手空空,去了京都沒法生存。

老樣子,走陸路。

這一路的風景,是地圖串聯。

基調定下後,這部分可以寫出田園生活感。

是趕考,也是野外遊記。

要讓讀者看著他們,會感到苦,被主角身上的某種特質戳到點,感到心酸。

同時在這種苦裏,看到他們積極不言棄的韌勁。

心裏也是苦的,對話裏流露出來的細節,卻有細微的滿足感。

剛出發時,雲程沒安排配角登場,按照西山府的地理環境來,他們走出那片大山需要時間,同時一起趕考的數人,是主角團,需要給讀者熟悉他們的時間。

山林之間也有閑趣,晨起趕路,暮時生火。

一路上的食物,都是山野饋贈。

雲程從前刷過的數千美食視頻,在這裏派上了用場,從色香味上多方位去寫。

雖一路風餐露宿,走得辛苦,但他們身體跟心靈不是空虛寂寞的。

因核心是要扣準“困難時想要有人拉一把”,初期寫法上,就從環境自然的饋贈開始,再入鬧市,引入新角色。

預計字數大概是三冊書,十五六萬左右。

雲程開篇定下,就要去調個書童來聽寫,抓緊搞完,早點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