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誰的音樂天賦可怕了?

胤禛瞬間被轉移了關注點, 嚴正聲明:“君子六藝是必修課。琴,我彈得很好。”

“啊!對、對、對。”

武拂衣贊同得很迅速。

胤禛卻覺得被敷衍了, 開始擺證據。

“難道你沒有發現美的耳朵?平日在北郊莊子沒有留心余音悠揚的古琴曲響起?”

武拂衣有藝術鑒賞細胞, 但非必要不使用。

“莊子很大,兩個院子間隔距離挺遠的。你在彈琴,又不是放紅衣大炮, 聽不見很正常。”

“是嗎?”

胤禛不信。既然聽不見,那就坐到對面聽個明白。聽完了,認認真真地發表觀後感。

武拂衣一眼辨識出胤禛的想法。

機智如她,絕不會給自己增加功課負擔, 不能給胤禛布置每日聽琴觀後感的機會。

速度一定要快, 這就先發制人。

“俗話說,哪裏摔倒要在哪裏爬起來。俗話還說了, 一課還一課。”

武拂衣主動提議,“不必太感動, 我免費授課。來時, 你給我教授蒙語口語;回程, 我教你吹葉子的技巧。如此回報,就這麽定了!”

怎麽就定了?誰稀罕吹葉子的樂技了?

胤禛正欲反駁, 眨眼間就被戴了一頂高帽子。

武拂衣不吝吹捧,“你的學習能力,大清朝數一數二的好。只要肯苦練吹葉技巧, 一定能在回京城前吹得臻於化境。”

瞎說什麽大實話。

胤禛面上不甚在意, 但心情好了不少。

學就學吧,徹底改寫剛剛的一幕。

他才不會吹出“噗、噗、噗”的不雅之聲,而該是吹動樹葉就聽聞洋洋盈耳、繞梁三日的樂曲。

*

*

八月十六,避暑隊伍回京。

這十天, 假設官道上的樹木有靈,很難不交頭接耳。

有個女身男靈的奇怪人類,對它們做了奇奇怪怪的事。薅它們的頭發(葉子)也就罷了,怎麽那麽多事?!

居然好意思對它們評頭論足。

哪一種樹葉更好吹奏樂曲,演奏時拿捏的手感更舒適,甚至是瞧起來更有觀賞美感。這些評論是一茬接一茬。

奏樂最高境界,難道不該是不拘於哪種葉子,而以個人的吹奏本領勝出。

好在,這個人還有自知之明,一開始練習時知道要避著點人。

否則就有新流言出現了。「驚!避暑隊伍疑似被下巴豆瀉藥,五谷輪回的前奏聲不斷」。說白了,就是某車廂一直有人放屁。

很遺憾,官道上的大樹沒有成精,只是普普通通的植物,讓胤禛避免了被說長道短的慘劇。

當回到京城,新一代的樹葉吹奏高手橫空出世。

高手特意強調,他絕不會心虛到掩埋所有黑歷史。知恥而後勇,是將第一次吹奏失敗的樹葉給做成標本,好好收藏而紀念曾經。

那片樹葉,可不就是由武拂衣采自木蘭圍場,演奏了悠揚小調。

至於究竟在紀念什麽,只有胤禛心裏清楚。

武拂衣沒太在意一片葉子,她關注的是浩瀚林海。

終於等到康熙發話,讓老四做一份出行計劃報告,說說新年開春要去哪些地方,想要如何規劃線路。

崇山峻嶺,她來了!

此行計劃往南邊去。不是江南,而是兩廣雲貴之地。

這是康熙給的候選目標地之一。讓四阿哥出京,不是去享受的,而是勘察天下民生。

就提供了兩條路線:往西北去,一路探索直到黃河源頭;往南去,查一查雲貴兩廣的世情民生。

武拂衣選擇了後者。

她明白勘察黃河的重要性,康熙非常重視河工治水,才有了第一條線路。

但,人有所長。

哪怕略懂一些治水之術,每個時代的科技水準卻有不同,絕不可以生搬硬套。

更希望是能將理論傳授給學生,培養出合適的技術性人才。

部分知識已經編寫入理學院的高級班教材中,或是再等幾年就能看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官員走馬上任。

選擇了往南走,更符合近期目標。

航海鐘已經被搞出來,接下來就是要造一批海船。必須考慮合適的船塢,而它最好靠近出海口。

雖然康熙開放了四個海關,但西洋來的船只多是停靠粵海關。

一方面有地理距離便捷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朝廷有意搞政策傾向。

江南是絲綢、茶葉等等重要經濟產物的生產地,可謂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地之一。

它到京城的距離比廣州要近。不可讓洋人輕易進入,免得產生不可估量的威脅與風險。

武拂衣想在海船動工修造前去廣州瞧一瞧。只有親身感受,才能知道如今的中西貿易究竟發展到了什麽程度。

另外,也能接觸西洋各國海船的實物,說不定上去轉一圈就把核心技術都給看透了。

康熙沒有阻止老四進行對西洋船隊的調查,但這不是他的著眼重點。他給出南邊這條線路,是要摸查一遍三藩舊地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