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第2/3頁)

至於德妃是不是會舍不得老四出海?

那就要說母子關系沒那麽親厚,有時也是一樁好事。

何況,武拂衣不把德妃當親娘,不可能事事顧忌她的感受,這就是與胤禟最大的區別了。

胤禟聞言,正想說江南與京城相距甚遠,額娘怎麽可能知道他想偷跑去玩。

話未出口就想起一個人來。他身邊是沒奴才膽敢打小報告,但架不住八哥做事不避諱八福晉,萬一郭絡羅氏傳點消息回去呢?

“四哥,你放心,弟弟會安排好的。”

胤禟決定了,這回絕不對外透露一個字,對八哥也是閉口不提。

反正八哥對出洋也沒興趣。這種差事風險度太高,又很難說要耗時多久,不是他喜歡做的活。

“那就好。我們拆船的舉動也瞞不了太久,是時候回江寧了,回去後你把握一下措辭。”

武拂衣猜測康熙已經知道兩個兒子拆家的消息。

這時候就要看胤禟的演技了,如何才讓人們不把拆船與出海聯系到一起去。

當然不能全指著老九保密,更要做提前準備,讓康熙覺得派老四去是最妥當的事。

這就要看胤禛的折子寫得怎麽樣了。

僅僅有白銀利潤不一定能說服康熙派皇子遠行,還得有一些其他因素。

胤禛就是在找這個“其他”。

俗話說,以史為鑒,可知興替。

一百年前,正是明朝萬歷年間,張居正已經去世。

彼時,東瀛島上,豐成秀吉以武力一統全國,結束了戰國林立的局面。

他就對高麗發出文書,“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①

通俗點說,豐成秀吉一統東瀛之後自信心爆棚,想要接道高麗入侵明朝。高麗不聽從,那麽就先把它給幹趴下。

然後真就打起來了。

當時,明朝作為宗主國出兵援助高麗,雙方軍隊在高麗境內直接交戰。

值得注意,這場戰爭並不是一次性打完。

萬歷二十年至二十一年打了第一波,以明朝、高麗方面獲勝。

東瀛同意和談,但豐成秀吉開出的條件令人瞠目。

比如遠嫁明朝公主為東瀛皇後、高麗送一皇子入東瀛做質子、高麗誓言永不背叛東瀛等等。

這樣的條件很離譜,明朝又占據上風怎麽可能同意。

偏偏,和談還就進行下去了。

因為明朝使臣沈惟敬與東瀛談判代表小西行長等人大膽合謀,偽造了《關白降表》,說是豐成秀吉甘心投降。

這就是兩頭騙。

明朝朝廷以為東瀛有誠意投降,豐成秀吉以為明朝按照他的意願封王,但事情沒有往木已成舟、將錯就錯的方向發展。

紙包不住火,真相總會浮出水面。

豐成秀吉直接撕毀談判協議,第二次又攻打高麗,而明朝方面再次出兵援助。

這一過程中,豐成秀吉卻因病去世。哪怕東瀛瞞住了消息,繼續對抗明朝與高麗的軍隊,但依舊慘敗。

同時,德川家康瞄準了豐成秀吉死後豐成家內部混亂,一舉將其吞並,東瀛進入了德川幕府統治時代。

胤禛提及這段前朝往事,沒有將重點放在戰爭輸贏上。

如今,德川幕府與清廷沒有頻繁的官方往來。

這是德川幕府發出鎖國令所致,但不能忽視東瀛實行過一段時間的朱印船制度。

對於哪個國家的船能停靠東瀛港口,與哪家做生意全憑東瀛自己做決定,從未將清朝視為宗主國,更談不上臣服。

昔日豐成秀吉的野心,德川幕府又會不會將其重新上演?

想要做判斷,起碼要去了解一下東瀛現狀,但這件差事僅僅交給曹寅或其手下真的靠譜嗎?

明朝的沈惟敬就是一個先例。

這個人確實在萬歷年間的戰爭中做出過貢獻,利用刺探到的情報幫助明朝在戰場上取得勝跡。同樣,也膽大包天偽造東瀛降書欺瞞君上。第二波戰役的開打,他有逃脫不了的責任。

轉回當下,不是不信任曹寅,而是再多派一些人,能從不同角度觀察東瀛。

胤禛將這份折子改了一遍由一遍。

遣詞造句既要不質疑康熙選心腹的眼光,又要引起皇上對東瀛的重視,而後還要暗戳戳地提議讓雍郡王去就是最佳選擇。

末了,他有點不情願地加了一筆。

捎上胤禟也行。九弟花大價錢買了船,胤禟看在銀子的份上應該能靠譜點,會好好觀察東瀛,想著撈一筆而值回船價。

武拂衣讀了折子,挑不出毛病。換成她是康熙,也會同意雍郡王出行。

至於四阿哥的武力值不夠,這一點可以用侍衛保護來彌補,去東瀛需要帶上清醒的頭腦與持有公正的態度,武力值不是最重要的。

折子最後不情不願捎上胤禟那一段更不失為點睛之筆,將那種傲嬌的態度拿捏得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