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葉舟給陳侯的科舉制度是武則天改良過後的。

在武則天以前,科舉是重明經輕詩經,而明經科對於寒門貧家子弟而言根本無力跟世家子弟競爭,他們家境不好,沒那麽多錢買書,於是世家和寒門之間依舊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直到武則天改良科舉,開始提升詩經課的地位,這種情況才開始改善。

比起明經科,詩經需要的是靈感靈光和才華。

哪怕是貧家子弟,他若有才,能作出好詩,也能出頭。

而且武則天還很有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意思,只要你覺得你有本事,那你就能去當官,幹得好有賞,幹不好就請下來,後頭有的是人排隊。

她建造了一個以國為單位的人才庫,李隆基時期不少重臣,都是她當年挖掘出來的。

也是在她任上,誕生了無數才華斐然的詩人。

在武則天統治時期當個讀書人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就算不能當官,也能靠教書養家糊口。

還有殿試,在她之前李世民雖然也曾在考試時進去殿內,但他不是次次都去,也不成體系,所以歷史學家們都認為,殿試是從武則天開始有了體系和規則。

以至於直到明清,都還在沿用武則天改良後的科舉制度。

雖然八股文成了科舉的主流,但制度未改,因為這個制度確實好用。

經過漫長時間和幾個朝代檢驗過的完整制度,拿到這裏簡直就是降維打擊,雖然依舊要經過本土化的更改,但足以讓陳國名聲大噪了。

除了世家以外,再沒人關注陳侯對世家的“殘酷”,無數士人從各國湧來,本來因為相國變成仙人,不再舉薦士人而準備退去的讀書人們再次瘋狂了,別國士人甚至攜家帶口,準備在陳國定居了。

陳國這個名不見經傳,在諸侯國裏沒什麽存在感的小可憐突然之間名聲大噪。

然而除了士人以外,別國君主世家都沒把科舉當回事。

他們認為世家協助君主共治天下才是正道,科舉是邪道,既然是邪道那就不必去管。

除了士人和百姓以外,幾乎所有人都在等著看陳國的笑話。

但哪怕所有人都不看好,陳國所有世家都在抵制,陳侯還是堅定不移的開始了第一次科考。

只是這次科舉跟葉舟想象的,不能說是一模一樣,只能說是毫不相關。

這次科舉沒有標準的考場,監考的是趙雪和另外兩個葉舟推薦給陳侯的士人,就連出的題,都是陳侯摳破腦袋才想出來,並且老生常談的問題。

考場甚至就是露天的,士子們在裏頭考,百姓們就在旁邊看。

並且一個早上就考完了,考生甚至能趕著回去吃飯。

由於紙出現的時間不長,很多考生的卷面也不夠整潔,他們不知道怎麽控制力氣,一些字細得快要看不見,一些字卻力透紙背,一個字變成了一個墨點。

可即便如此,閱卷的時候陳侯依舊笑聲不斷。

很快,第一批靠科舉獲得官身的士人出現了,他們並沒有因此進入朝堂,但他們確實當了官,這個官可能只是小吏或是糧官。

但誰也無法否認,他們確實身倚王權。

他們手中的權力都來自於陳侯,而非世家。

很快,這些官員就成了臨淄城內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但他們也被困在了臨淄,其它城市依舊被公族和世家掌握,他們裂土而治,陳侯可以把這些士人送過去,但公族世家也能讓這些把命留在那兒。

可陳侯也不急,這些都是急不來的,他要等公族世家放松警惕,再找機會。

徐徐圖之。

大約是陳侯在此之後沒了動作,張家的事也已經過去,陳國又恢復了之前的平靜。

這一年秋收,陳國又一次大豐收了。

只不過陳國豐收的消息還沒傳到陳侯耳朵裏,趙魯兩國的使臣已經來到了臨淄,他們帶著冗長的隊伍,只不過這冗長的隊伍裏並沒有帶給陳侯的禮物。

倒是給“仙人”帶了不少。

這裏未必沒有聰明人,趙魯兩國的國君都相信世上有仙人,但不相信仙人會到陳國去,比起對方是仙人,他們更相信葉舟是高人。

既然是人,那就可以收買,就能拉攏,為自己所用。

趙魯兩國的使臣來到臨淄並沒有第一時間去覲見陳侯,而是帶著仆從來到了葉舟的宅門口。

兩人互相認識,曾在一個學宮念過書,因此大門未開,他們就在門口攀談起來。

“趙兄也是來尋仙的?”穿著藍色長袍的男子笑著把馬鞭扔給一旁的從人。

“趙兄”微微頷首,他也露出一張笑臉來,他留著長須,很有文人雅士的樣子:“姜兄不也來了?倒是沒想到,來的竟然會是你。”

姜薈拍了拍趙鮮的肩膀,看著大門緊閉的宅子,手指虛點道:“看看,人家這是給我們吃閉門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