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第2/3頁)

這話一出,眾人齊齊看去,見說話的是孫哲,好些人都屏息靜氣,心想這個孫哲要倒黴了。

“你要朕讓出永平城?”

皇上憤怒起身,怒斥道,“當初為了攻打永平城,你可知道多少將士犧牲?又可知徐放等人受了多少傷?就是賀之洲,現在還被舊傷影響,時常咳嗽。你卻讓朕退出永平城,不戰而退,是你窩囊,還是要朕去當個窩囊廢?”

孫哲只是想提議一下,沒料到皇上會是這個態度,顫抖著說不敢,“皇上息怒,微臣沒有這個意思。”

“朕覺得你就有這個意思呢。像你這種慫貨,也不用在朕跟前晃悠了,摘去烏紗帽,流放海南,永世不許回京城!”皇上怒道。

會有一個孫哲這樣說,必定還有其他人這樣想,皇上得殺雞儆猴,拿孫哲出來坐筏子,讓其他人不敢再往這裏想。

能攻下永平城,那是名垂青史的好事。

不論如何,皇上都不許永平城不戰而退!

孫哲被拉下去後,剩下的朝臣,便都懂皇上的心思。

皇上這是,要堅守永平城到底。

文渝跪在左側,他微微直起一點上半身,“皇上,當初能攻下永平城,已是不易。既然我們跨過余江,就沒有再主動退回來的道理。”

他剛說出這句話,便得到皇上的肯定,又繼續道,“朝中既然無人可去永平城,不如啟用江雲康。先有國,才有家,國家大義跟前,還請皇上考慮一二。”

說到江雲康,好些人都皺眉。

大部分人不敢言,張閣老沒好氣道,“江雲康守孝還未滿一年,如何能去永平城?真要讓江雲康去永平城,豈不是不孝之人?朝中臣子那麽多,何至於非要用到江雲康?”

“那麽請問,張閣老覺得誰適合去永平城呢?”文渝一句反問,讓對方立馬啞口。

當初三郎要守孝,他嘴上沒敢多說,但心裏覺得十分可惜。那承安候偏心又狹隘,對三郎不管不問,現在卻要因為他而誤了前程。

說句大逆不道的話,文渝覺得虧得慌。

沒人能接上文渝的話,朝臣們便看向皇上,等皇上開口回復。

皇上之前就想過這個事,不過現在並不能點江雲康去永平城,他往堂下瞄了一眼,視線落在方才反駁文渝的那人身上,“張愛卿的長子頗有才幹,也過而立之年,去年南下治水有功,如今就讓他先去永平城吧。你說得對,百善孝為先,還沒到萬不得已時,不可壞了別人的孝道。”

張家也是世家舊臣裏的一個,張閣老是那迂腐中的迂腐,什麽“讀書高”、“武將臭”等話語,便是張閣老最主張的事。

皇上開口點到張閣老的長子,張閣老一張老臉頓時僵住。

他家兒子哪算什麽治水有功,那都是他花了心思,做給別人看,是他幫兒子做的功績。

“張愛卿,你不說話,朕就當你同意了。”不等張閣老再開口,皇上立馬讓人去擬定聖旨,讓張家長子立馬前往永平城上任。

張閣老這才反應過來,想要張口時,卻被身邊的同僚按住手背,搖頭示意不要多言。

皇上不是先帝那般好說話,如今皇上擺明了要守永平城,這也沒錯,朝臣也沒話反駁。

但朝中能鎮住永平城的,真有點本事又不怕死的,也確實只有江雲康。

不想和孫哲一樣被流放,這會就不能再多言。

張閣老一口氣就快喘不上來,自己兒子什麽樣,他心中清楚,就算不想承認也不行,當個太平地方的太守可以,絕對沒本事鎮住永平城。

皇上這是拿他開刀,用來震懾其他朝臣。

一行人退出去後,皇上則是長籲一聲,叫來身邊的內侍問,“江雲康在槐縣,如何了?”

“聽說日子過得很簡單,也不見他與人聯系。”內侍道。

“他倒是躲了個清閑,都怪那個承安候!!”皇上心中有氣,朝中好些人,和他還不是一條心,正是缺人用的時候,卻偏偏……哎。

“罷了,不多說這個,你去讓人,把永平城的情況和江雲康說一聲。去的理由,就說朕記掛他,派人送點賞賜去。”皇上滿臉疲憊,只希望快點有人能幫忙把永平的禍事給平定。

宮裏的皇上在嘆氣,江雲康則是先收到白輕舟的信。

白輕舟信上說,施華池到了新余後,立馬去了鹽井,把施家的人安插到鹽井去。再要安排人去羅家和造火炮地方,被賀之洲給擋住了。但就光鹽井那裏,施華池已經偷了不少細鹽。

白輕舟寫信給江雲康,是想向江雲康要個主意,到底是再放任一段時間,還是現在就上折子參施華池。

江雲康的第一封信剛送出去,白輕舟肯定還沒收到,他便又寫了一封送去。

偷點細鹽對其他人來說是重罪,但對施華池,皇上還是需要更嚴重的罪名。故而江雲康讓白輕舟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