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突發奇想(第2/4頁)

未過多久,先後亦郁郁而終。

這場變故被稱為宮宴政變,民間眾說紛紜。

有人說李妄即將十三歲,大康男子十五可成親,事實上十三歲便可定親,可科舉,意味著成人,王家身為大康立國以來的四大士族之首,又乃國戚,野心勃勃,迫切想要攬權,意圖逼迫先帝禪位,提前扶持太子上位。

亦有人說,先帝早有扳倒王家,肅清士族之心,宮宴政變實乃早蓄意謀之,不過王家亦有準備,先帝最終失算落敗而已。

還有一說,此政變其實是太子所為,挑起先帝與王家爭端,太子李妄坐收漁翁之利,得以提前登基。

更有傳言,先帝乃被太子親手一箭射傷,繼而先後也隨之而逝,故而有李妄弑父殺母之說。

還有一說……

史官記載只有當日情形,政變結局,寥寥數語,其背後內情,彎彎繞繞,幾經修改,真相究竟如何,唯有當事人清楚。

民間眾多揣測,卻無人敢妄下定論。

而關於先帝先後兩人關系,亦隨之流出無數版本,有說他們雖家族紛爭,相互傾軋,兩人卻伉儷情深,先帝唯有太子一子便是證明。

有說他們毫無感情,貌合神離,以各自家族利益為先。更有說他們相互厭惡,卻不得不誕下皇嗣。

更有傳,先帝其實還有一子,養在宮外,後被發現,才有那場宮變……

種蘇聽過許多版本,其中真假無人能辨,如今雖在京城,在皇宮,這種事卻也不能隨便打聽。

然而看如今的朝廷派系,看李妄對王家對王道濟這位母舅的態度,便不難猜測,先帝先後確為政治聯姻,即便不到水深火熱相看兩厭的地步,也一定絕非伉儷情深。

外人只能看到表面,身為太子的李妄,親眼旁觀了先帝先後的恩怨糾葛,見證了兩人間的真實情感,大抵方對政治聯姻敬而遠之……或許深惡痛絕,因而才絕不允許自己的妹妹重蹈覆轍,也走上這樣一條道路。

當然,自由選擇的婚事最終也不一定百分百幸福圓滿,但至少遵從了自己的內心。

李妄是不是也正因如此,而遲遲未娶?

種蘇忽然思緒短暫岔開。

或許李妄也在等待,等待一個不關任何利益,僅是純粹心之所喜,兩情相悅之人。

“……征得嘉寧同意後,宮中舉辦了幾次詩會宮宴……”李和還在繼續,聲音拉回種蘇的思緒。

“哦?” 種蘇直覺不是什麽尋常的詩會宮宴。

果不其然,說是詩會宮宴,不過是借著作詩賞花之故,間接讓李琬挑選駙馬而已。

參會的人當然也心知肚明。他們基本都是京中世家子弟,均裝扮的儀表堂堂,來到宮中李琬面前。

只可惜,李琬並未挑中。

後來一些年輕朝臣也會被特許,可進殿遊園賞湖。

種蘇聽到這裏,不禁感嘆,心道李妄還挺懂。畢竟詩會宮宴之類的,意圖太過明顯,氛圍必然刻意。而宮中不其然的單獨偶遇,則更富意趣。女孩兒大多更喜歡後者。

當然,也不是隨便什麽歪瓜裂棗都能進,品性和安全都是有所保證的。

只可惜,李琬仍未選中任何人。

這事兒倒也不急,李琬年紀並不大,又是公主,晚個幾年也無妨。

“實在不行,到時直接開個公主招親大會,匯集天下青年才俊,還怕選不出來個駙馬麽。”李和說道。

種蘇:……

……也不是不行,這事史上不是沒有過,更有養面首養男寵的,相較而言,公主招親也算不得什麽了。

畢竟比起這些,皇帝與公主兩人的婚事皆遲遲未定,才更令人著急。

也因此,外臣出入內庭,於禮上不合,然而在某些階段,於理卻可容。

“所以景明不必擔心,不會有人彈劾你私見公主。”

種蘇拱手,表示知道了。

“嘉寧沒什麽親近的人,我勉強算一個。我希望她能開心些,也曾想帶她出去玩,她卻不願意。”

“為何?”

李和擺擺手,那意思不知是不清楚還是不想說。種蘇沒有繼續追問。

“所以只要到宮中來,就盡量去見見她。景明,你不必顧慮,嘉寧是個善良而容易滿足的人,很好伺候。”

最後,李和這樣說道。

不好伺候就可以拒絕麽?

種蘇曾在家中與種父種母商討假設過上京後可能會面臨的種種問題,其中最大的危機,來自於官場上的職業危機。畢竟種蘇從未涉足官場,什麽都不懂,公務本身之職,人際周旋等等,都具有變動性,不可謂不復雜。

而與同僚們朝夕相處,更要萬分注意行為舉止,以防身份敗露……

然而,這些事反而如今一個都未遇到,原本預定的方向已徹底偏離,如同一匹馬,從一開始就瘋跑到一條種蘇,以及所有人都未預料到的路上,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