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科學的魅力(第3/3頁)

說白了,最基礎的科研工作其實已經不太需要天賦,從繁復的數據中找到不一樣的東西,更多的依賴於經驗。但如果想要將現有的理論推進一步,跳出桎梏,那就需要天賦了。

生化環材為什麽是天坑專業?全世界都在說二十一世紀是生物的世紀,為什麽真正紮根生物的學生們卻發出勸人學生物天打雷劈的自嘲?還不是因為現在這些方向的進步,完全依賴於無數重復的實驗?一旦陷進去,這輩子幾乎就只能跟各種試管跟儀器打交道,很多時候想出成績甚至要靠運氣。

所以在四十歲時,羅志強已經降低了要求,他只希望這輩子能看到物理學在他們這代人手上有新的突破,也算是沒白活了。然後他便提出申請來到了CERN,開始在這裏帶研究生,也的確見證了一些突破,但距離正兒八經的理論突破,還是有些遠的。

即便是上帝粒子被發現,也是在標準模型指導下的發現。然而標準模型本身是否正確,學術界依然沒有定論。

直到今天,被寧為洗腦。

人是一種奇怪而矛盾的動物,比如高知者其實是很難被洗腦,但一旦洗腦成功,又能被洗得遠比一般人更為徹底。甚至不惜用生命來捍衛所信奉的真理。

但這一過程中內心有多糾結,可想而知。

當然,寧為是真沒想到他只是隨手將自己思路過程跟羅志強演示了一遍,這位同僚腦子裏就會冒出如此多的想法。這大概只能說人的經歷不一樣,寧為在學術這條路上幾乎沒用過任何挫折,更從沒有過自我否定,自然便無法體會到普通科研者在聽到這種推導理論時所受到的沖擊。

他只是單純的希望能跟人分享自己的學術成果,尤其是在剛被質疑,心情不太美麗的時候。找個自己人分享理論,然後一起罵剛剛那個美國人是傻逼就完事兒了!

至於其他有的沒的,寧為根本沒想那麽多。更想不到他講一下純理論的東西,竟然能撩撥得人家想幹大事情。當然,這可不是寧為的魅力,而是科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