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諾貝爾獎晚宴上的意外

三月智能獎得主如期在《三月人工智能發展》期刊的官網上公示了出來。

公示之前,自然已經有工作人員給獲獎者提前打過電話了,這一塊的溝通很順暢。

對於獲獎者而言,大體反應還是很驚喜的。

不說別的在華夏貨幣越來越堅挺的年代,三百萬獎金已經有足夠的誘惑力。雖然數學獎跟物理獎有兩到三個人來分,但即便三人來分這筆錢,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畢竟不是每位在科研層面有成就的教授都是億萬富翁,像寧為這樣本身就是億萬富豪的科學家以及類似於佩雷爾曼那樣完全不在意錢的數學家都只是少數。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三月獎雖然現在名聲不顯,但哪個獎項不是這麽過來的呢?而且三月獎還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主要由人工智能判定的獎項,如果未來三月獎真的能成為堪比諾貝爾獎、菲爾茲獎這樣的獎項,作為第一批獲獎人也是要寫進歷史的。

學界對這件事應該還是有關注的。比如,三月獲獎名單公布當天有不少科學向的西方媒體通過官方社交軟件轉載了這條消息,還用上了期刊官網的截圖。但影響並不算大,比如MIT Technology Review(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這條消息後,下方的評論大都是許多“?”。

“三月獎?這是什麽獎項?”

“華夏的世界性科技獎麽?好像沒什麽印象。”

“三月……所以是人工智能的獎項麽?”

……

這當然不算一個讓人興奮的回饋,大概是一年多的時間太久了,許多人已經忘記了當時三月正式公布時帶來的震撼。資訊太過發達的時代,沒有持續性的熱度,很難讓人們保證記憶不會缺失。

跟西方僅限於一些科技向媒體關注這一消息不同,華夏到是各大媒體都很給面子。在三月獎公布之後,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宣傳,許多媒體甚至還將三月獎的來龍去脈重新編輯成了文本,甚至在網站用大標題放了出來。

效果其實也是有的,不夠負面居多,比如作為一個華夏的世界性獎項,為什麽第一屆獲獎者大都是國外的科學家,甚至華裔都沒有一個。

其實寧為也想過這個問題,但他看過三月綜合評分,非常了解國內也有年輕科學家進入了候選名單,不過三月獎屬於面向世界的獎項,不管是得到的推薦票數,還是三月通過各項維度評定的加分,的確沒能進入第一梯次,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寧為也深入分析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到不是華夏國內科研水平不行,主要還是數學、計算機跟物理領域,理論研究方面國內的一些論文的綜合引用排名加成跟推薦加成過低造成的。尤其是這些理論創新向的研究,暫時的確稍稍落後。

同時也因為就目前來說三月獎目前獎項過少,去年很多華夏領先的科研領域,暫時還沒設置獎項,這才導致這種情況出現。

不過這些到都不是問題。

本來第一年評定三月獎就是以穩為主,目的是找出一套行之有效且能被學界跟大眾都認可的評獎流程,能有條不紊的將三個獎做好,來年就可以按照既有的套路來增設各類獎項,寧為最終的目標是將三月獎建成一個世界性的綜合性科技獎項,將一些綜合學科也容納到獎項評定之中,以彌補那些百年大獎的不足,更符合現代科學的發展。

比如專門的生物醫學工程獎、納米科學獎、新材料獎、航空航天獎……在增補中,逐漸增加三月獎的影響力。

所以對於華夏網絡上批評的聲音,在寧為的要求下,整個三月基金會系統都選擇了冷處理。沒必要解釋什麽,做得好就是好的,做得不好就迎頭趕上。

基礎或者說理論學術的進步一般不會立刻涉及到應用領域,就好像1900年量子物理的概念便已經橫空出世,但真正開始進入應用階段,已經是六、七十年之後了。至於量子化學、量子動力學、量子信息、量子電腦、甚至量子遂川效應開始影響到半導體制造,都已經是量子力學被提出百年之後的事情了。

總之問題不大。

冷處理自然也代表著不會有太大熱度。基本上熱鬧了一天之後,即便是華夏網絡上對於三月獎也沒有太多的討論了。就連官宣獲獎者的官網除了公開獎項當天,流量比平日多了大概百分之三十外,第二天便迅速回落到往常的水平。畢竟一個新冒出的獎項跟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不大,更別提其中還沒有什麽華夏科學家。

不過寧為到也不太在意這些,他也從沒想過能夠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實際上相對於其他剛設立的獎項而言,這種受關注的力度已經是個夢幻般的開局了。起碼在全世界混了個眼熟,實際情況是在科研領域哪怕是學術界公認有幾十年歷史的世界科研向大獎,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依然是極為陌生的,比如巴爾塞獎、克雷夫特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