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賦稅(第2/3頁)

“多謝大人!”林立文笑著說道:“此次水稻兩收試種,若非能得大人這般全力相助,委實難以成功。”

這話果然又哄得崔刺史哈哈大笑。

待到回到刺史府時,崔刺史面上仍能讓人瞧出他此時的心情甚好:“士昭,如今你覺得林立文此人如何?”

“此人有才,且為人很是不錯。”馮文書張嘴也誇道。

自打林立文來了牧州後,崔刺史只除了最開始的撥款銀錢三百兩,後面林立文完全未讓崔刺史幫忙過。可是種植成功後,功績對方卻沒少往崔刺史身上放。那麽作為崔刺史的心腹幕僚,利益也是相關者,馮文書委實也很難不去喜歡這樣的人。

“他這是聰明。”崔刺史笑著點了點頭,很是認同了馮文書的話。然而他此刻腦海中,想到的卻是去年林立文剛從吉州成功推廣棉花種植回來一事。

那時候,林立文身上還帶著朝中王黨的標簽。

作為朝中政敵,為了壓制王黨的崛起,崔氏派系委實沒少反對永興帝提拔林立文。尤其是林立文剛從吉州立了大功回來時,崔氏一黨更是堅決反對林立文成為屯田司主官。

別小瞧了如今的屯田司,它已不再是前朝時期只有虛職的部門了。永興帝從繼位的那一年起,朝中百官便感受到了他對農事的重視度。

而作為掌管朝中戶部的崔黨還比旁人更清楚,永興帝之所以這麽對農事重視,不僅僅是為著民生,更是為著一項即將到來的有關於賦稅征收的政令。

現如今皇朝所使用的稅收政令是有點類似於秦朝時期的“戶調法”,朝廷賦稅是以戶為單位對老百姓進行增收的。這就導致會出現一個現象,老百姓們為了能少上繳賦稅,便盡可能的不去分家。

而百姓不肯分家,朝廷能增收上來的賦稅便有限。因此,這項賦稅增收的政策,在永興帝看來是急需要改革的。

可如賦稅征收這種大動作的政策改革,永興帝必然是不能貿貿然便去改動的。

所以永興帝才會格外的重視農事,這就跟朝廷之前鼓勵老百姓開荒是一個道理,它不單單只是為了讓老百姓生活的更好。對統治者而言,多收來賦稅從而增強國力才是他們最終的目的。

只要百姓生活一旦變好,朝廷所計劃許久的賦稅征收改革也就可以開始實施了。

所以在原書的劇情裏,便是沒有林立文的穿越,朝廷也還是對賦稅征收進行了改革。而那時,正是原身嫉妒原男主林立澤,趁他即將參加科考時對其下藥……

原身當時所有的心思全放在原男主搶了他念書的機會,放在對林家眾人的怨恨上。便認為是自己下毒時不夠小心被林楊氏發現了,才導致林家分家的。

然這只是一部分原因,還有一部分便是當時朝廷下達了一項政策。強制要求凡老百姓家中有兩子或以上時,子滿十八且成家者,必須分家另立戶口……所以即便沒有原主對原男主下毒那一出,林家分家也是必然的。

那麽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林立文在其中的重要性便可知了。

對上,林立文能幫助永興帝減少賦稅改革後,百姓們對朝廷的怨憤。

對下,林立文的種田本事能幫助老百姓們在朝廷下達賦稅改革後,有承受得起的能力。並且按照林立文在農事上的天賦來看,便是賦稅改革後,老百姓上繳完需要多繳納的賦稅後,余糧還能比過去更多。

試問這樣的一個人,如果他身上帶有王黨標簽時,又怎能不讓朝中崔黨想要將其壓制下去!

而對於王黨,他們卻是想要提拔起林立文的。

只是讓崔王兩黨都沒有想到的是,林立文從吉州歸來後,也不過是被永興帝單獨召見了一次,然後他於第二日便回林家村去了!

崔王兩黨所預料中的爭議朝會因為主人公林立文的缺席,就這般消失不見了。

至於永興帝因為林立文所立功勞而破格冊封其母林周氏為五品縣君誥命一事,於崔王兩黨來說,完全不重要!

畢竟嘉獎林周氏的誥命再高,那也不過是一手無實權的榮譽而已。犯不著他們去刻意針對林立文不說,便是沖著他在吉州所立之功勞,這林周氏也委實當得封賜。

然而更讓他們兩黨所預想不到的是,在第二日上朝時,永興帝還心情極好的告訴眾大臣,這官是林立文自己請辭的,並且他還接下了來年去往牧州進行水稻一年兩收的試種。

牧州在王刺史被調走後,刺史接任者是崔氏一黨。

因此在最開始,崔刺史對林立文的到來,其實是有幾分復雜的。

刻意去針對林立文吧,但在對方說出“他只會種田”這般的話並請辭完屯田司郎中一職後,真就一門心思的只去種田了……

面對一個一門心思紮紮實實搞種地實驗的人,崔刺史也沒必要再去對付他了。但讓崔刺史對他主動出手協助等,那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按照聖旨的要求,在林立文主動上門尋求幫助時,將其所需撥款銀錢撥給對方後,崔刺史便再沒管過試種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