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沒走成(第2/3頁)

只對於林立文建議的周北縣可大力發展棉花一事,被單獨點了出來。

原因無他,一切皆只因周北縣氣候委實不佳。所以當初永興帝在吉州試種棉花之時,幾乎從未將它考慮進去。

可如今那林立文卻說,此次反而是整個吉州最適合種植棉花的地方,且棉花質量還會更佳?

若不是此刻有確切的棉花種植成果在前,只怕眾大臣也得來上一句“信口開河”!

自打見著棉花日漸成熟,林老二的心情便一日好過一日。

因為這不僅意味著他家大郎的差事辦妥了,也意味著他們此次吉州之行即將結束。

“也不知道二郎長高了多少……你爺奶的身體如何了……大兄與大嫂怕是也想你想得緊了……”林老二沒少對著林立文這般念叨,有時候還會說幾句關於他婚事的事:“大郎,這次回去,你與錢家小姐的婚事也該辦了。”

古代老百姓生活貧苦,人均壽命也低,因此普遍都成婚的早。

尤其是在碰上戰亂之時,一些統治者為了能促進人口增長,更是下達過嚴苛的政令。強制規定男女多少歲之前必須成婚,寡婦必須改嫁等……若是不肯按照其規定去成婚的,那可都是要吃罪的。

甚至更過分的如前朝,因為多年戰亂,導致因此消亡的人口太大了,便還曾有過用賦稅征收的辦法來逼迫老百姓不停的生子的行為。比如生育一男孩,賦稅征收可減免多少。生育一女孩,賦稅又可減免多少。

反正生得多才能減免的多,生得若少,那賦稅能高到逼死人。

林老頭和林老太當初便是因為這樣,才有了二子三女的出現。而如他們這般的家庭,還有許多。

直到後來新的皇朝出現,雖朝廷依然很是看中人口的增長,但卻未像前朝那般行事了。若不然,林立文只怕早就已經跟那錢家小姐成婚了。

可即便如此,按照新皇朝的標準與這年代人的思想,林立文這年紀確實到了該成婚的時候了。

待到棉花采摘完畢後,歸鄉心切的林老二更是喊上林立文一塊,說此地皮質類比之他們衡縣便宜甚多,不如多買上一些帶回家。

至於銀錢,這一塊不用擔心。

吉州棉花今年才剛試種成功,那些收上來的棉花也都是要充進國庫裏的。而進入國庫後,這些棉花會像以往征收賦稅時收上來的那些一樣,大部分會作為軍需品,補充給軍隊裏的將士使用。所以基本上是沒什麽希望流進市場,售賣於當地百姓了。

棉的價格便依舊如往常一般高昂。

林老二完全可以用棉衣這等物品,去找城內布匹售賣店去進行交換。

“大郎,我都問過了,便是咱們穿舊了的衣物,人家店家也是肯收的。便是那價格,給的也不低!”提前詢問過的林老二,此刻一臉得意洋洋的對著林立文說道。

畢竟是匹布可易麥子三石的地方,於當地人而言,誰若能穿著一身棉布,那將會收獲眾人一片艷羨的目光。所以即便是穿過的舊棉布,但也依舊值錢。而林老二他們所穿的棉衣,裏面還塞滿了厚實的上等棉花。

店家收去後,即可換掉外面的棉布,便能當新棉衣售賣。也可將裏面的棉花拆卸出來,將其紡織成棉布去售賣。

畢竟物以稀為貴,又是在冬日寒冷如吉州這樣的地方,便是知曉這是拿舊棉花做的,也依舊會有人搶著購買。

林老二便建議林立文:“咱們把棉衣便都拿去換了,多換些銀兩來。再拿這些銀兩多買些皮子啊,人參啊等物件回去。”

吉州這邊因為氣候問題,還生產人參。且那人參品質都還不錯,便是完全不懂行的林老二瞧了,也都覺得甚好。

再者,林老二也找好了懂行的人幫忙。這人便是他當初教授的那五名木工之一,家裏是有人幹采參的。

林老二還說道:“便是咱們自家用不完,到時候也能放你二姑家的鋪子裏……說不準,咱們還能掙來不少錢呢!”

林立文也沒想到,林老二居然還懂得了利用兩地物價之差,起了倒賣這種思想。

嗯,這想法確實是可行的。

只是林立文覺得這筆銀錢,他們可能賺不了了。

“二叔。”林立文此刻也不得不打斷林老二的暢想了:“這棉衣咱們不能兌換,得留著自己用。”

林老二不解:“為何?”

林立文便語帶歉意的將他加上去的計劃書一事,跟林老二說了一遍:“……所以咱們可能還得繼續留在吉州一年。”

此時,一對從京城派出的人馬,也正攜帶者永興帝剛發出的聖旨,朝著吉州屯田司急奔而來。

聖旨一到,裏面的內容就跟林立文所預測的一樣,他被留在了吉州。

與之前不同的是,嚴侍郎被調回了京城,而林立文被升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