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麥釤(第2/2頁)

“就是就是……”

“多謝大家了。”林立文笑道。

之後便是林老二上場,給大家演示麥釤的具體制作。

制作麥釤裏面的刀片可以用以往的長鐮上的刀暫時替代,其余所需的也不過是一些麻繩和竹子,木頭等物,都是好尋的。

因此它就跟秧馬一樣,屬於村民們都制作的起,也極易上手的。

等到大家把各自的麥釤制作好了,一個個都興沖沖的恨不得馬上沖到麥地裏去勞作時,林立文喊住了大家,緊跟著的一番話又驚到了眾人。

因為林立文跟眾人說,麥釤這般好用,且村裏現在每戶皆有一個,只用上短短一日便將之收起,未免太過可惜。何不村民組建割麥團隊,分批去往旁的村子。

“割一畝地的麥子只需一枚銅錢,想必應該會有人願意花費這個錢的。”

這話一出,眾人一片嘩然,但必須得說,林立文的話確實說動了不少人的心。試問若是在沒有麥釤出來之前,有人上村裏來與他們說,只需一枚銅錢便能幫忙割掉一畝地的麥子,他們必然也會同意的。

只是讓眾人猶豫不決的是,這麥釤是林立文想出來的,組建割麥團隊的法子也是他想出來的。眾人就算是心動,也跟之前的秧馬生意一樣,實在不好意思再占林立文這個便宜了。

於是便有人說道:“法子不錯,大郎要是需要,我也可以去幫忙。只是這割麥的錢,便不用給我了……”

說這話的人是林東陽,林立文記得他,就是那日在田裏見他使用秧馬後,第一個喊出來的人。

“那不行。”林立文搖頭道:“活是你幹的,力氣是你出的,你怎能不拿錢。”

雖說這會大家都念著麥釤和法子都是他想出來的,沒好意思爭這個利,但林立文要真這麽做了,保不齊眾人心裏又會不舒坦。

“這樣吧,因我家大姑就嫁在劉家村,還勞煩眾鄉親讓我家一次,劉家村那邊的麥收便交由我家來做。”

也就是說除開劉家村之外的其他村子裏的麥收,村民們皆可去做。

這對村民們來講,根本就不算要求。因為即便是林立文不把組建割麥團隊的想法想出來,他一家獨占這門生意,村裏人也會跟之前的秧馬一般,起碼短時間裏,村裏人也不好意思去搶他家的生意。

世人是愛占便宜,可同樣也有不少人會記恩。就像這段時間,因為林立文連著給村裏想出好使農具,林家在村子裏的人緣便變得極好。

像之前林立文去山裏砍竹,老漢瞧見了會幫忙。林家其他人這段時間也感受到了村裏人的友善回報,林老大和林老二去挑水,有人碰上了會搭把手。林老太還有林周氏,林楊氏她們去河邊洗衣,婦人們也會笑著讓出最好的位置……

這些都是村民們暫時回報的善意和熱情,有了這些,林家人在林家村裏不說屬於一呼百應,但他家若真有點事,村民們能搭把手的時候便會願意幫襯一下。

在農村,尤其越是偏僻的地方,一個好人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更何況,林立文這麽做,還有別的更重要的目的。

林立文又對大家說道,割麥這項活要想做下去,不光麥釤的制作方法就需要大家保密。而且最好能打出名聲來,這樣才能發展更多的客戶,掙來更多的錢。因此他建議大家,在各個村子裏組團去收麥之時,最好有一個統一的名號。

“不如就叫堰塘林氏割麥隊吧!”

幾日後,一支支名叫堰塘林氏割麥隊的隊伍,便開始遊走在各個村子裏幫人割麥。請他們收割上一畝麥地,竟然只需要一枚銅錢!

會劃算的人稍微一細算,便覺得這錢能花。因為花這錢省下來的時間,他們不管是去做工亦或者是砍柴售賣給城裏人,都會比這掙的更多。

於是便有人試著花這錢請了,然後就見著他們拿著一種叫麥釤的新農具,據他們說是他們村裏腦子最聰慧的林家大郎想出來的,格外的好使。一畝麥地刷刷幾下,便成了一堆堆的麥堆。

活幹的越快越利索,願意花這錢的人便越多。漸漸的,整個縣城都有聽說了割麥隊的事,連帶著堰塘林家大郎的名聲也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