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昆侖,最容易被想到的是昆侖山,種花神話中最重要的神山之一,被稱為眾山之山,此外還有一個比較不為人知的外號——“眾神之鄉”。

“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嶽。”*

“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

兩本先秦古籍的說法如上,從中可見昆侖山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場所,承載著相當特別神秘的文明信息,意義非凡。

某種意義上,它如同希伯來神話的伊甸園,也如同希臘神話的黃金時代。

每個人類文化中都有後人不斷追憶的某個“場所”,或者“時代”,它們應是人類文化的底色,嵌進文明最深層的記憶,而且總在文明誕生之初,此後無論人類又如何重塑文化,也許都不會有比它們更根本的底色。

當然,比起這些,最廣泛的說法應該是,昆侖是虛構的仙境之地。

除了昆侖山之外,它還有意味,比如“眼為日月,發為星辰,眉為華蓋,頭為昆侖”*,該說法認為,昆侖指的是頭腦。除此之外,昆侖還有很多指謂,人體穴位等等,部分說法甚至有點嚇人。

回到《山海經》,昆侖一共在兩處被提到,大荒西經和海內西經,前者的描述在現代人看來應該算的上普通。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此後接西王母的描述,暫且不提。任何人看到上述描述,大概會直接想到這是一個地理的描述,只要找到西海、流沙等地方,昆侖山可不就在中央了嗎。

初一看,好像確實可以想。

事實上,確實有人是這麽找的,然後還真的找到了,其人之後就將該山命名為昆侖山,也即地球上的昆侖山。

尋山人名張騫。漢代張騫出使西域,身上據說就背負著一個任務,也即尋找昆侖,或者往更深的說,是昆侖之上的神仙。其後還有一個歷史背景。

既知秦皇東海尋仙不得,那麽反向就是向西,尋找西部神山。

當然,本質上都是為了長生不老之術。派張騫尋找昆侖的漢武帝,據說有著秦始皇一樣的想法。歷史輾轉這麽多年,這個想法時至今日都沒有斷絕,仍會在必要的時刻在人類腦中復蘇,如同某種設置好的開關。

不過張騫找到了昆侖山,上面有沒有神,卻是肉眼可以判斷的。其他人自己去應該也會認為,上面並沒有神異。

所以這算是找到了?還是沒找到呢?有沒有可能,那座山並不是昆侖山,其實是張冠李戴,認錯山了呢。

因為,對比《山海經》另外一段描述,怎麽看也不是一座山。

“昆侖之虛,方八百裏,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而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

光看這段文字,這是描述山的文字嗎?單純從這段文字看,我們腦中出現的畫面應是什麽樣的?

此外,為什麽要強調“五”、“九”這個數字,為什麽是九井、九門?有什麽講究嗎?

先是大的山體形象描述,然後落到山上具體的木禾,再就是山體周圍的九門明獸,最後落到的最重點的“百神”,這是什麽空間順序,是偶然如此,還是特意這麽寫的。

這種寫法,究竟是什麽意思?

什麽人看見一座山,會這麽描述嗎?這個人得是經過怎樣的觀察才能這麽描述?

也許別人不會在意這些描寫的細節,更傾向於關注具體的字詞,但邢遠意外地相當關注這些東西。他會代入“作者”的思維去想象,去體會文字的真意,更重要的是,他相信文字,即使文字的信息量再少,他也相信文字會告訴他答案。

這種心思他自己也難以言喻,畢竟理論上,文字是意義符號,是思維生命用以交流表達的符號工具,語言學的第一節 課都會揭露它的“任意性”,誰都能感覺到它的任性,你若說它存在生命,存在思想,是活的,是神聖的。大概會被人投以微妙的視線。

但是,邢遠卻是這麽相信的,他總是相信,只要自己投以足夠的認真與努力對待文字,文字也會反過來反饋回自己。

積累到大腦深處的知識,沉澱在心裏根處的記憶,絕不會背叛自己。

在這種奇怪信念的推動之下,他瘋狂查找相關知識,在大學期間找到了不少昆侖的說法。他跟張騫一樣,的確也是在“尋找昆侖”,不同的是前輩是在地理上找,而自己是在“知識”裏面找。

然後找著找著,他突然發現自己像在解謎,《山海經》是一本密碼書,每個字都不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樣,可能都別有意味,別有指謂。

他找過名為《山海經》的地圖,可能它是否能對應得上真實的地球呢。

但是總是會有很多出入的地方,無法牽強附會,那麽就只有兩個可能,要麽是虛構、想象,要麽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