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2章 斂身(第2/2頁)

老君目視諸法,心中一動時才注目到李鴻儒的應聲。

在他元神演法中,李鴻儒吟唱不斷,又有兩具身體在外不斷落筆。

這是觀法有感落筆,在凝聚屬於自己的典籍。

老君不詫異誰在講法後學一招半式,也不奇怪誰會因此凝練心得,形成某種道家典籍。

但他詫異於演法中李鴻儒文氣元神之軀的形態。

這是在契合道。

從毫無道心,到眼下的巨大轉變,這讓老君都忍不住有了詫異感。

在北天門秘境中,李鴻儒聆聽他數次講法毫無所得。

而在眼下,對方一吟一唱之間,不斷與他的‘道’在契合。

這是要麽沒有道心,要麽道心高到超出大部分人。

李鴻儒在‘道’上的水準與他有距離,但這種契合程度毫無疑問有了六七分水準。

這也讓李鴻儒尋覓的一氣化三清收斂術有了通透,開始了真正的參考與學習。

若非老君展現的只是一氣化三清的‘收’,而欠缺‘一分三’的部分,老君懷疑對方有部分可能將之整理成自己參考學習文稿的能耐。

“際遇不同,彼此造就各有不同,終究是難如一致!”

老君一聲惋嘆。

陰陽造就平衡,也存在陰盛陽衰,陽盛陰衰。

這宛如月有陰晴圓缺,有周而復始,也就有分不清楚的主次。

但李鴻儒提及一體不分主次,這顯然是與他走上了不同的道。

《道德經》的誦讀中,李鴻儒從跟隨,又到皺眉吟唱,有了區別的吟唱,最終形成一大一小的此起彼伏的聲音蕩漾。

你說你的道,我講我的道。

在借鑒時,李鴻儒也在繼承上有了延伸和衍生。

老君是陰陽道果,類似於文武元神雙修,而李鴻儒是三元神一體。

兩人存在相似,也擁有不同。

老君的一氣化三清重在調和陰陽,而李鴻儒則是三位一體性質的支撐。

在他支撐的中心,是具備多重基礎能力的太吾。

這是他三具身體各有不同時,又具備了相同點,也因此擁有了類似混沌之圓的‘平衡體’。

若要李鴻儒依托老君演法,進而學習到一氣化三清,這對李鴻儒來說太過於困難。

但若是在這個基礎上只是學一份收斂於一體的手段,李鴻儒覺得做起來不難。

再如何說,他也是大唐朝廷的大儒,更是屬於大唐朝廷當代綜合能力最強的人之一。

有一份謙虛,李鴻儒也有一份自己的底氣。

他口中侃侃而敘,等到動筆的兩具身體在書卷最後方添加了‘斂身決’,李鴻儒天眼一收,朝著三位李聃有了躬身拜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