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番外四(第2/3頁)

後來果然做了調度,糧食雖然歉收,但當地的民生並沒有受很大的影響。

杜明這一次回京述職,肯定是要升職的!

他去往吏部的時候,路過一條繁榮的街市,看到有人在排隊。那隊伍別提有多長了,呈蛇形從街的那頭盤到了這頭,然後又繞彎,盤去了左邊巷子裏。

杜明覺得非常好奇,拉住一個人問:“老伯,請問這是在排什麽隊?”

老伯打量著杜明,笑道:“您是外鄉人吧?今個兒《初旭集》發售,這都是排隊等著買書的!”這老伯一看就是在地裏刨食的,竟然也能說出書名呢。

杜明有些恍然。

老伯解釋說:“不該啊,就算是外鄉人,應該也聽說過這本集子啊。據說每一冊定稿的時候,都會由翰林院裏的一位大人進行最終的審核。讀書人都愛看這個!”因此到《初旭集》發售的日子,很多外地書商也會早早過來等著。

杜明心道,不知道堂小姐如今還負不負責審稿了。若審稿一事依舊是由堂小姐負責的……這也太厲害了!不愧是堂小姐!平國公府裏出來的都是俊傑!

杜明口中的堂小姐便是指顏楚驤。她費盡心思為第一冊 《初旭集》攢稿子的時候,杜明還在顏楚音跟前辦差。杜明自然就知道一些內幕。顏楚驤並沒有用《初旭集》為自己揚名,文稿上都用別號“知非”。雙兔傍地走,無人辨雄雌。

《初旭集》是這樣子,有好的稿子就收,看當事人意願,當事人願意暴露身份用真名,完全沒有問題;當事人不願意暴露身份,那也絕對保證他們的隱私。江湖上有小道消息,說就連公主都取了別號,偷偷往《初旭集》投稿了。

很多人都以為《初旭集》的幕後之人是新樂侯,因為第一冊 《初旭集》由沈六元作序,同時封面上的“初旭集”三字由三皇子所書,再加上印刷、售賣它的書坊也和平國公府有關,大家便覺得這書的由來是——新樂侯受了沈六元的感念,雖然他本人不擅寫詩作賦,但他決定組一個平台去供天下讀書人發揮。

聽上去很有道理,有沒有!

為了保護顏楚驤,顏楚音沒承認也沒否認,還在第一冊 《初旭集》發售時跑去狀元樓裏開了個辯論會,辯一辯這一冊中的那些文稿,究竟哪一篇最好。

自古就有文無第一的說法,誰都有自己的心中所愛,這樣的辯論會自然引來了很多書生,誰也不服誰的。最後以兩票之差,選出了第一冊 中的第一文。

後來辯論成了傳統,每一冊《初旭集》發售時都會在狀元樓引發辯論。

身負秀才功名的,每人有一份投票權。舉人兩份。貢士三份。進士四份。若連秀才功名都沒有,那就只能在一旁叫叫好了,投票權是沒有的。這倒不是看不起沒有功名的人,而是最大程度上地防止刷票。有了功名的人大都珍惜羽毛,是不敢胡亂投票的。若人人都有投票權,指不定就有人會以錢權開道了。

也是因為有辯論的存在,大多投稿人都以別號來投稿。

有人是覺得丟不起那個人,如果我用真名投稿,結果在辯論時票數墊底,那豈不是很沒面子?更多的則是不想以勢壓人,舉個極端例子,如果皇上以真名投稿,那不用說了,辯論時肯定會把皇上投成第一。可這樣的第一……要是皇上的文章真真寫得好也就算了,要是寫得一般,其實丟人的不還是皇上嗎?

經過兩年大半的積累,《初旭集》一共出了六冊,就已經成為讀書人中含金量極高的書之一了。顏楚驤以知非為別號,在《初旭集》上登過四篇文稿,雖然都不曾在辯論時被投為第一,但這個成績已是相當不俗了。她本人倒是不曾自滿,依舊潛心鉆研學問,每日裏不是看書就是習畫,日子過得極為充實。

杜明對這些內情知道不多,但見《初旭集》賣得這樣火熱,心裏依舊為堂小姐感到自豪。待他在吏部留了名——接下去半個月,他每天都要來吏部報到——吏部見他風塵仆仆,並沒有多留他。杜明便回家見了兩年未見的家人們。

洗漱時,杜明與妻子說:“明日很該去新樂侯府上拜訪下。”去吏部述職是大事,但述職用不了一天。待到大多數衙門都放衙時,他便能見去新樂侯了。

妻子道:“可你如今的差事……”

“這有什麽?曹大人當年選我做青衣使時便知我是新樂侯門下之人。不必避諱。”杜明笑道,“若沒有新樂侯昔日舉薦,哪有我現在呢?做人不能忘本。”

妻子在心裏算了算時間,搖頭說:“那明日也不成,新樂侯當差呢。”親衛營和其他部門不一樣,其他部門都是到點了就放衙,親衛營是日夜都當差的。

“那我先遞個帖子……”杜明忽然想起一件事,“我該往何處遞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