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發展海軍(第2/2頁)

後來經過近百年風雨輾轉,隨著下西洋行動的終止,長樂、龍江管理日漸松散,造船質量參差不齊,甚至發生廠家中途拆舊船充數,或賣船卷款而逃的荒唐事。

直到嘉靖三年,經工部尚書上奏廷議,決定裁撤長樂和龍江兩大船廠,將其下屬所剩的十八個分廠完全並入清江船廠,與清江原來轄下的京衛、中都、直隸三大廠並列。

這,便是如今這個規模極大的清江督造船廠的由來。

也是在嘉靖一朝以後,大明徹底放棄遠洋海船的建造,全部的戰船都選取內河漕船,水師力量也開始停滯不前。

清江督造船廠一躍成為唯一的國營漕運造船廠,其他地方造船廠,雖仍歸屬地管理,但計料修造,都要受清江督造總廠監管指導。

天啟初年,朱由校信任權閹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以酷吏取代只會紙上談兵的東林諸黨。

作為全國最大且唯一的國營漕運造船廠,清江督造船廠自然為閹黨所重視。

早在天啟二年,魏忠賢便派遣心腹太監前往清江任提督,東廠廠役也在清江督造船廠各地的分廠坐班。

閹黨插手以後,漕運制度日漸完善穩定。

到天啟九年春,工部上奏,額定天下各地水師戰船,船數總計一萬一千七百余艘,漕軍在十二萬人上下。

這其中以內河漕船為多,僅登萊水師有成建制的遠洋船隊,便是在登萊造船廠建造的三桅炮船約五百余艘。

這一萬多艘戰船,便是大明全部的海軍力量,由清江船廠監制統轄的船只便有六千八百余艘,接近總額六成!

根據魏忠賢上奏稱,在天啟三年至天啟九年這六年間,由於東廠的監管,清江督造船廠的戰船質量有明顯提升,每年實造船只數量大體穩定,年均五百艘上下。

這就是現在大明航海業的全部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