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誰讓你臉皮厚

過了幾日,乾清宮西暖閣,日光瀉入。

象牙質地的一方小印,包漿油潤滑膩,於皇帝手中握著,不斷把玩之間,臉上瞧不出絲毫波動。

“登萊巡撫袁可立奏:

奴賊犯朝鮮義州,城陷,節制使以下悉為所殺,奴酋懾於遼軍,退回巢穴,阿敏敗於皮島,又淩漢山城,連陷安州等地。”

“安州節制使南以興、防禦使金浚等將、吏數十員,朝鮮軍民數萬口,屠戮無疑。”

“平壤、黃州不戰自潰,阿敏已到中和,遊騎出入黃鳳之間……”王朝輔讀完袁可立的章奏,轉而拿起朝鮮國書。

“有明朝鮮國王李琿,啟奏宗主皇帝:

大明之於朝鮮,是父母之國,君尚之國,宗主之國,有‘兩大恩’。大造之恩,再造之恩。

今奴騎已至黃州,進駐平山,漸逼王京。還請大明,救朝鮮國民於危難之間……”

朝鮮和大明之間的情誼,遠超一般的宗主國與朝貢國。

大造之恩,說的是洪武二十五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廢了高麗宗室自立,實行對大明“事大”的基本國策。

在得到國民認可後,李成桂請求明朝賜予國號。

明太祖以“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矣,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定國名為“朝鮮”。

從那以後,近三百年來,朝鮮在國書上,永遠是以“有明朝鮮國”自稱,極其恭順。

至於再造之恩,說的是萬歷二十年,已經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入侵朝鮮之役。

入侵朝鮮的日軍近二十萬,舟師數百艘,分為九軍,於朝鮮釜山登陸。

三十年前朝鮮軍隊的戰力雖比現在強上一些,卻遠遠不及在戰國時代拼殺的日本軍隊。

僅三個月,日軍就幾乎占領了朝鮮全境。當時的朝鮮國王李昖,眼見就要亡國滅種,遂向大明告急,請求支援。

萬歷皇帝力排眾議,決定應朝鮮之請,發精兵相助。

萬歷援朝之役,前後長達七年之久,最終明朝聯軍趁著豐臣秀吉病亡,日軍撤退之際,在露梁海一舉全殲日軍。

這次援朝,大明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可謂是傾國相助才使得朝鮮復國。

現在朝鮮國內對大明的態度上,已經不是國王能說得算的了,朝鮮百姓對大明趨之若鶩。

很簡單,如果有國王不服從大明,那他們就會不斷的政變、起義,換一個服從大明的國王。

朱由校垂著眸子,緊緊盯著手中小印,聽王朝輔說完,下列諸臣對是否援朝款款而談,各抒己見。

自打回了宮裏,朱由校睡的反倒沒有在軍營時那樣安穩了。

朝鮮不能被逼向後金,這是底線。

雖說朝鮮軍備廢弛,在大事上沒有什麽作為,但畢竟也能起到接應東江,接連遼左的效果。

要是這次如歷史上那樣,被阿敏打得投靠了後金,東江想再打開局面,那可就是難上加難。

朱由校的想法,與遼東經略、遼東巡撫二人不謀而合。

離京這段時間,魏忠賢將瑣事題本日日代批,然後報往行營呈朱由校禦覽,一些緊要奏疏,則留中不發。

此時,朱由校拿起一份魏忠賢留在禦案上的題本,眼眸微動,這是遼東那二位所上。

“遼東經略熊廷弼、會巡撫洪承疇聯奏:

援朝不應輕動大軍,可速發偏師,襲其空虛,沖其巢穴,使奴首尾牽掣,狼狽莫救。一舉朝鮮可全,群虜可滅。

我軍、南有袁公,東有毛帥,北亦可令蒙古察哈爾部相助,以為盟軍,若寧遠再與東江聯兵,不失為趁虛直搗黃龍之舉。”

兵部尚書,在天啟元年換了三個。

先是孫居相,再又是東林黨人張鶴鳴,現在則換成了諂媚魏忠賢而上位的崔呈秀。

這個人朱由校知道一些,大的能力沒有,卻與其它魏黨一樣,在體察聖意上,頗耗費了一番苦工。

這時,朱由校微微側首,問:“兵部的意見呢?”

問兵部,自然就是問崔呈秀。

皇帝既沒有拒絕,崔呈秀便也進前一步,道:

“啟奏陛下,臣以為,熊廷弼、洪承疇二人之策可行,此一番布置極其可觀,唯獨寧遠……”

“寧遠怎麽?”朱由校問。

崔呈秀揖身道:“寧遠兵備僉事袁崇煥,與廣寧參議孫承宗,素主張固守遼土,擴軍募兵。”

說著,他拿出一份文書,奉上道:

“這是袁崇煥第五次請餉,說以遼人守遼土,擴關寧馬、步軍五萬,築城固守。”

“前四回,臣都批駁回去了……”

“你做的不錯。”朱由校接來這份文書,一目十行的看了幾眼,便仍到地上,道:

“傳諭戶部,馬上差人夜行天津,餉臣督發額餉,登萊克期接濟東江,以資調遣,無得遲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