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進擊的遂發槍(第2/2頁)

其實在明末就已經出現了燧發槍,只是沒有及時推廣和普及。

相較火繩槍來說,燧發槍的優勢十分明顯。

它的發火裝置依靠機械撞擊生火,無需外來火源的幫助,也不受天氣因素幹擾。

使用遂發槍時,火槍手能夠快速投入戰鬥,專心射擊,提高了精度,射速也優於前者。

那麽問題來了。

1547年,法國人馬漢發明了燧發槍,在大明的土地上,有沒有跟住歷史進程的腳步,將火繩槍自主進階為遂發槍?

答案是肯定的,有!

朱由校從桌案上厚厚的一沓本子中抽出一份,上呈這份題本的人,就是答案中的人選——畢懋康。

畢懋康或許不如徐光啟、宋應星等人出名,但是在遂發槍這一塊,他是當之無愧的華夏第一人。

畢懋康自主創新的成果,比馬漢晚了近百年。

但是西方自發明出遂發槍以來,起初都是零星點點,直到二十多年後的十七世紀中葉,西方軍隊才普遍裝備燧發槍。

大明的火器設計和加工技術,一直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雄厚的火器制造基礎,還有自明初以來就在使用火器的豐富使用經驗,這些都是裝備燧發槍的後發優勢。

總的來說,在火槍的發展上,大明是不遜色於西方的。

至於韃清朕就不提了,人家畢竟騎射天下第一。

望著這份題本,朱由校也在回想歷史上關於這個人的記憶。

畢懋康,字孟侯,號東郊,歙縣上路人。明朝武器專家,萬歷二十六年進士。

初授中書舍人,後累遷廣西道監察禦史、右僉都禦史、陜西巡按、山東巡鹽禦史。

畢懋康雅負器局,揚歷中外,與族兄懋良並有清譽,稱“二畢”。

甲申明亡,畢懋康、畢懋良絕食殉國。

這麽多本子中,朱由校唯獨抽出這一份,肯定是有原因的。

如今的畢懋康因不喜黨爭而遭受排擠,郁郁不得志,但是對朱由校來說,卻是無價之寶。

相對於楊漣,這才是真正於國有用的人才,怎麽能不重用?